怀仁堂
【拼音】:huái rén táng
【注音】:ㄏㄨㄞˊㄖㄣˊㄊㄤˊ
【结构】:怀(左右结构)仁(左右结构)堂(上下结构)
【繁体】:懷仁堂
词语解释在北京·中南海。原名仪鸾殿。始建于1882年,1900年为八国联军所毁。1901年重建,改今名。怀仁堂[huáiréntáng]⒈在北京·中南海。原名仪鸾殿。始建于1882年,1900年为八国联军所毁。1901年重建,改今名。
基础解释在北京·中南海。原名仪鸾殿。始建于年,年为八国联军所毁。年重建,改今名。
引证解释⒈在北京中南海。原名仪鸾殿。始建于1882年,1900年为八国联军所毁。1901年重建,改今名。
网络解释怀仁堂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位于丰泽园东北,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
综合释义怀仁堂,是中南海内主要建筑之一,位于丰泽园东北,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于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把从事过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使得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仪銮殿被火灾焚毁,重建的宫殿名为佛照楼。@@@@@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将此楼改名为怀仁堂,并在此接见外宾、接受元旦朝贺。北洋政府结束后,怀仁堂长期闲置,成为当时北平市政府举办集体婚礼的场所。@@@@@年,中国共产党在怀仁堂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仁堂成为中央政府的礼堂,经常举行各种政治会议和文艺晚会。
汉语大词典在北京中南海。原名仪鸾殿。始建于1882年,1900年为八国联军所毁。1901年重建,改今名。
其他释义原名“仪鸾殿”。在北京中南海北岸。始建于1888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毁,1901年重建,改称今名。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此召开。
1.王洪文的警卫,被挡在怀仁堂正厅之外。
2.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授衔仪式上,童养媳出身的女红军李贞,被晋升为中国第一个女少将。
3.在老宅时母亲养兰花、菊花等,还曾包了一家花洞子的多株瑞香,存放在怀仁堂药店后院。
4.五十多年的光阴一闪而过,当时在怀仁堂接受军衔的十大元帅和十员大将都已作古,仍健在的上将也成了凤毛麟角。
5.我立即通知我们的警卫,让尼克松的警卫人员等在怀仁堂休息。
6.怀仁堂接受印度摄影记者采访。
7.当张春桥走进怀仁堂大门时,第一个行动小组的负责人纪和春迎上去,不动声色地恭迎着张春桥。
8.此时,汪东兴也事先安排好了,如果姚文元不来怀仁堂,就让吴忠带人去他家里解决。
9.当张春桥走进怀仁堂大门时,第一个行动小组的负责人纪和。
10.此后,“大闹怀仁堂”被称为“二月逆流”,谭震林作为“二月逆流的黑干将”,遭到错误批判。
读音:huái
[huái]
(1)(名)胸部或胸前:掩着~|小孩在妈妈~里。
(2)(名)心怀;胸怀:壮~|襟~|正中下~。
(3)(动)思念;想念:~乡|~友|~古。
(4)(动)腹中有(胎):~胎|~孕。
(5)(动)心理存有:~恨|不~好意|~有大志。
(6)(Huái)姓。
读音:rén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3. 姓。
读音:táng
[táng]
(1)(名)正房:~房|~屋。
(2)(名)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会~|饭~。
(3)(名)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祠~。
(4)(名)堂房。
(5)(名)(量)ɑ)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