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受之言
【拼音】:fū shòu zhī yán
【注音】:ㄈㄨㄕㄡˋㄓ一ㄢˊ
【词性】:成语。
【繁体】:膚受之言
词语解释肤:肤浅。受:感受。指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肤受之言[fūshòuzhīyán]⒈见“肤受之訴”。
引证解释⒈见“肤受之愬”。⒈见“肤受之愬”。成语解释肤受之言
网友释义拼音fūshòuzhīyán释义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汉语大词典见“肤受之愬”。《汉语大词典》:肤受之愬(肤受之愬) 拼音:fūshòuzhīsù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邢炳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朱熹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谮,不食肤受之愬。”颜师古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肤受之诉”、“肤受之言”。《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锢,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于君,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诉斯绝。”亦省作“肤受”。《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刘毅一遇宽容,任和两遭肤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初,多逊与赵韩王睚眦,太宗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出处《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其他释义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读音:fū
[fū]
(名)皮肤:切~之痛。
读音:shòu
[shòu]
(1)(动)接受。
(2)(动)遭受:~灾。
(3)(动)忍受;禁受:~不了。
(4)(动)〈方〉适合:~吃(吃着有味)|~听(听着入耳)。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yán
[yán]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