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拼音】:guó shī
【注音】:ㄍㄨㄛˊㄕ
【结构】:国(全包围结构)师(左右结构)
【简体】:国师
【繁体】:國師
词语解释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2.王莽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参见“四辅”。3.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典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4.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5.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齐王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慧安国师……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师礼。”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引证解释⒈国家的军队。引《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⒉王莽设置的职官。参见“四辅”。引《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⒊太师的别称。引《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典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⒋一国的师表。引《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⒌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引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⒍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引《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齐王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慧安国师……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师礼。”⒎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引《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网络解释国师“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宗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称号。我国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但更多的国师出自道教,如唐代国师杨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风水学泰斗袁天罡,元朝国师丘处机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国师出自道教,由少数胡人统治的朝代部分时期,国师则从佛教中产生。
综合释义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王莽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参见“四辅”。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典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齐王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慧安国师……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师礼。”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网友释义“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但更多的国师出自道家,如唐代国师杨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风水学泰斗,元朝国师丘处机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国师多出自道教,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有部分时期,国师从佛教中产生。
汉语大词典(1).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2).王莽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参见“四辅”。(3).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注引徐坚云:“国师,即太师也。”(4).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5).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大宋僧史略》卷中:“北齐有高僧法常……齐王崇为国师。”《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嵩岳慧安国师……武后徵至辇下,待以师礼。”(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元史·释老传·八思巴》:“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
国语辞典国家的军队。
辞典修订版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赵典传》:「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王承传》:「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其他释义1.国家的军队。2.王莽设置的职官。3.太师的别称。4.一国的师表。5.指国子祭酒。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1.那众王与百官这才前来与国师见礼,一窝蜂围将上来,低头矮腰,与他交谈,将这矮小的老道淹没在人丛之间。
2.哈哈哈,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这里巧遇大国师!残酷无情地不生草见过大国师,给大国师请安了!
3.只有我的第一个班主任董老师对我很好。她是一个胖胖的老太太,特别喜欢我,那时候她就跟别的老师说,孟非这小孩儿将来准会有出息。我曾经暗暗在心里想,我要是当了皇上,一定追封她老人家为国师。
4.我家定凉侯于危难之际起兵,屡次击败呼兰大军,收复伦玉关、凉夏诸州失地百万里,呼兰自大国师张仲坚、南院大王哥舒行文以下将领败北者不计其数。
5.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并乘胜攻击,大败敌军。
6.尽管在无数人迹罕至的地方风餐露宿了大半生,经历了数不尽鲜为人知的磨难,但是终于到达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国师都略胜一筹也就不足为怪了。
7.尽避在无数人迹罕至的地方风餐露宿了大半生,经历了数不尽鲜为人知的磨难,但是终于到达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国师都略胜一筹也就不足为怪了。
8.卑职愧不敢当,这一切全懒国师出手,我们才能如此顺利脱逃。
9.若不是顾忌到长幼辈分,以及还有国师的这个称号盖在校长身上,怕是已经对校长这老头竖起了中指…
10.霜鬓垂肩的大国师见多识广,不过此时也是面色铁青。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读音:shī
[shī]
1.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
)为人师。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3. 效法:师法古人。
4. 榜样:师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
7. 军队:会师。出师。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
9. 一国的首都:京师。
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