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
【拼音】:guó chǔ
【注音】:ㄍㄨㄛˊㄔㄨˇ
【结构】:国(全包围结构)储(左右结构)
【繁体】:國儲
词语解释1.太子。2.国家的储蓄。国储[guóchǔ]⒈太子。⒉国家的储蓄。
基础解释太子。国家的储蓄。
引证解释⒈太子。引《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宋柳永《玉楼春》词:“星闈上笏金章贵,重委外臺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明史·外国传一·朝鲜》:“时国储未建,中外恫疑。”⒉国家的储蓄。引《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许公运国储,岁入六百万……大计苟窘费,曷不使预算。”
网络解释国储guóchǔ
综合释义太子。《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宋柳永《玉楼春》词:“星闈上笏金章贵,重委外臺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明史·外国传一·朝鲜》:“时国储未建,中外恫疑。”国家的储蓄。《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许公运国储,岁入六百万……大计苟窘费,曷不使预算。”
网友释义guóchǔㄍㄨㄛˊㄔㄨˇ国储(1).太子。(2).国家的储蓄。
汉语大词典(1).太子。《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宋柳永《玉楼春》词:“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明史·外国传一·朝鲜》:“时国储未建,中外恫疑。”(2).国家的储蓄。《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籴粟,以充国储。”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许公运国储,岁入六百万……大计苟窘费,曷不使预算。”
1.特别是在国储棉入储和期货交易中,不但需要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出具的棉花质量公证检验证书,还要附带棉花包装布的质量检验报告。
2.近日,有市场传言国储局在保税区收铜。
3.柴发江指出,一是要保质保量完成国储棉入储公证检验工作,发扬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确保国家宏观调控顺利实施。
4.比岁弹心教育,为国储才,学府西迁,备极劳瘁,国难未已,倚异实深,遽用溘逝,易胜轸悼,应予明令褒扬。
5.包括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国际炒家看准中国操盘手技术手法不熟练、避险制度不完善,蓄意进行对赌,导致中方出现数亿美元的亏损。
6.目前,中纤局已要求各检验机构严格按照检验规程检验棉花,开展异性纤维定性检验工作,切实把好国储棉入库质量关。
7.我国储量增长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壮年期,峰年增幅明显下降。
8.硬石膏目前在中国储量较大,但是由于胶凝性能差,利用率不高。
9.而在汇丰银行办公楼内,也有德华银行、美孚火油公司、万国储蓄会、卜内门洋碱公司和绍和洋行等。
10.不到两天,第三家银行也轰然倒塌:对本国储户表示担忧的英国有关部门查封了该行在英国的资产,并引发了拖欠。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读音:chǔ
[chǔ]
(1)(动)储藏:~粮。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