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藏
【拼音】:jiā cáng
【繁体】:挾藏
词语解释⒈ 私藏;隐藏。⒉ 指挟带。挟藏[jiācáng]⒈私藏;隐藏。⒉指挟带。
基础解释私藏;隐藏。指挟带。
引证解释⒈ 私藏;隐藏。引:《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⒉ 指挟带。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⒈私藏;隐藏。引《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⒉指挟带。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综合释义私藏;隐藏。《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指挟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网友释义挟藏(挟藏)拼音:jiācáng注音:ㄐㄧㄚㄘㄤˊ(1).私藏;隐藏。《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2).指挟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汉语大词典(1).私藏;隐藏。《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2).指挟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其他释义1.私藏;隐藏。2.指挟带。
1.广东省海岸线长,港口众多,物流、人流量巨大,一度被走私分子视为挟藏走私货物北上的“中转站”,因此成为我国打击走私犯罪的重镇之一。
2.但若是假汝之手,挟藏“私货”,哪怕编成手册,冠冕堂皇,终难成大器。
3.这是乱拳出击下的怪胎,还是挟藏着其他思考的一次有备而来?这是个问题。https://www.chazidian.com/zj-50034/造句网
4.这是乱拳出击下的怪胎,还是挟藏着其他思考的一次有备而来?这是个问题。(www.chazidian.com/zj-50034/造句网)
读音:xié,jiā
[jiā]
1. 用胳膊夹着:挟持。挟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2.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 )挟。挟制。挟势(仗势)。
3. 心里怀着(怨恨等):挟恨。挟怨。挟嫌。
读音:cáng,zàng
[cáng]
[ cáng ]1.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2.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 zàng ]1.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2.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
4.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5. 古同“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