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雠
【拼音】:yuān chóu
【注音】:ㄩㄢㄔㄡˊ
【结构】:冤(上下结构)雠(左中右结构)
【简体】:冤雠
【繁体】:冤讎
词语解释冤雠yuānchóu。(1)指由于受人侵害或侮辱而产生的怨恨。(2)敌意,尤指相互间的仇恨或敌对。
基础解释见/'冤仇/',受人伤害或欺辱而产生的仇恨。
引证解释⒈见“冤仇”。
综合释义见“冤仇”。仇恨。《水浒传.第八回》:「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雠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在此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零》:「大人既与小生做主,成其婚姻,这金声便是小生的岳父了。不可结了冤雠,伏乞饶恕!」也作「冤仇」。
汉语大词典见“冤仇”。《汉语大词典》:冤仇 拼音:yuānchóu亦作“冤雠”。(1).受人侵害或侮辱而产生的仇恨。唐段成式《剑侠传·贾人妻》:“﹝女﹞谓立曰:‘妾有冤仇,痛缠肌骨,为日深矣。’”《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却恨郭排军多口,今日已报了冤雠,郡王已将他打了五十背花棒。”洪深《香稻米》第一幕:“可是他们跟你的冤仇更深了;以后他们还肯放过你么!”(2).有宿怨的仇敌。唐李亢《独异志》卷下:“彼为其主用刃而刺臣者,是勇也,本不相识,岂是冤雠,遂舍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臣有两子一婿,俱是选人,到处撞见冤雠,何人更肯提挈?”
国语辞典仇恨。《水浒传.第八回》:「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雠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在此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大人既与小生做主,成其婚姻,这金声便是小生的岳父了。不可结了冤雠,伏乞饶恕!」也作「冤仇」。
辞典修订版仇恨。《水浒传.第八回》:「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雠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在此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零》:「大人既与小生做主,成其婚姻,这金声便是小生的岳父了。不可结了冤雠,伏乞饶恕!」也作「冤仇」。
其他释义1.见'冤仇'。
1.观一切众生,如我眷属,有饥寒者,念与衣食;有疾病者,念与医药;有冤雠者,念与解释;如是慈悲心,种种不可量,当来及后世,证彼真人行。
2.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头!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www.chazidian.com查字典冤雠造句)
3.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头!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读音:yuān
[yuān]
(1)(名)冤枉;冤屈:~情|鸣~|伸~。
(2)(名)冤仇:~家。
(3)(动)上当;吃亏。
(4)(动)〈方〉欺骗:你别~人。
读音:chóu
[chóu]
1.校对文字。
2.“讎”,也作“仇(chóu)”的异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