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碑
【拼音】:xià mǎ bēi
【注音】:ㄒ一ㄚˋㄇㄚˇㄅㄟ
【结构】:下(独体结构)马(独体结构)碑(左右结构)
【简体】:下马碑
【繁体】:下馬碑
词语解释见“下马牌”。下马碑[xiàmǎbēi]⒈见“下马牌”。
引证解释⒈见“下马牌”。
网络解释下马碑(词义介绍)旧时宫殿及孔庙前,东西各立一碑,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云云,俗称'下马牌'。从前,稍有点身份的人,多以马为代步工具。封建时代如果能够骑上一匹皇帝批准赐予的御马,自由出入皇城,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了。和骑马文化相关,就产生了上马石、下马碑、拴马桩。
汉语大词典见“下马牌”。《汉语大词典》:下马牌(下马牌) 拼音:xiàmǎpái亦称“下马碑”。旧时宫殿及孔庙前,东西各立一碑,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云云,俗称“下马牌”。清袁枚《随园随笔·孔庙》:“金章宗明昌二年诏,孔庙前置下马牌。”清俞樾有《茶香室四钞·孔庙下马碑》。
国语辞典旧制在宫殿及孔子庙前,东西各立一碑,碑文为「文武官员至此下轿下马」。故称为「下马碑」。相传始于明宪宗时。下马碑[xiàmǎbēi]⒈旧制在宫殿及孔子庙前,东西各立一碑,碑文为「文武官员至此下轿下马」。故称为「下马碑」。相传始于明宪宗时。
其他解释旧制,宫殿及孔子庙前,东西各立一碑。碑文曰:「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俗称下马碑。相传始于明宪宗时。
其他释义1.见'下马牌'。
1.门前为棋盘街,围以石栏,左右各设石狮下马碑1座,门内东西两侧有千步廊向北环抱形成中轴御路,通向皇城正门承天门。
读音:xià
[xià]
(1)(副)下面;位置在下的;低处:~面|~部。
(2)(副)等级或品级低的:~等|~级|~策|~人。
(3)(副)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午|~集|~家|~旬。
(4)(副)向下面:~行车。
(5)(副)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列|部~|在同志们的帮助~。
(6)(副)表示正当某个时间或时节:节~|目~|时~。
(7)(副)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里都同意。
(8)(动)由高处到低处:~船|~降|~山。
(9)(动)(雨、雪等)降落:~雨|~雾。
(10)(动)颁发;投递:~令|~文|~通知|~帖。
(11)(动)去;到(处所):~乡|~地|~基层。
(12)(动)退场:该队三号上;五号~。
(13)(动)放入:~网捕鱼|~箸|~钻|~手。
(14)(动)卸除;取下:~装|把敌人的枪~了!
(15)(动)做出(言论、判断等):~结论|~定义。
(16)(动)开始使用;使用:~药|~刀。(动物)生产:~蛋|~崽。攻陷;攻克:连~数城。到规定的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等:~班|~工|~课。退让:相持不~。低于;少于(多用于否定):~药|~刀。(动物)生产
(17)(量)(一~儿)。ɑ表示动作的次数:敲了两~(儿)。b〈方〉用于器物的容量:敲了两~(儿)。b〈方〉用于器物的容量
(18)(名)(~儿)用在“几、两”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儿)。有时也作下子。
(19)(副)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20)(副)用在动词后。表示有空间;能容纳:这个剧场能坐~几万人。
(21)(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写~八千字的论文。
读音:mǎ
[mǎ]
(1)(名)哺乳动物;颈部有鬃;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皮可制革。
(2)(形)大:~蜂|~勺。
(3)(Mǎ)姓。
读音:bēi
[bēi]
(名)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额|~林|~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