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
【拼音】:shí èr jīng
【注音】:ㄕˊㄦˋㄐ一ㄥ
【结构】:十(独体结构)二(独体结构)经(左右结构)
【简体】:十二经
【繁体】:十二經
词语解释1.指《春秋》。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3.即十二经脉。十二经[shíèrjīng]⒈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⒉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⒊即十二经脉。
引证解释⒈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按:陆引前二说,恐非。因先秦无纬书;《易》之十翼成书于汉代。引《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於周室……往见老耼,而老耼不许,於是繙十二经以説。”陆德明释文:“説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説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⒉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篛园日札》卷五。⒊即十二经脉。引《素问·诊要经终论》:“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王冰注:“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则十二经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唐张守节正义:“《八十一难》云:‘肺之原出於太渊,心之原出於太陵……大肠之原出於合谷,小肠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经皆以输为原也。’”
网络解释十二经①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综合释义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於周室……往见老耼,而老耼不许,於是繙十二经以説。”陆德明释文:“説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説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按:陆引前二说,恐非。因先秦无纬书;《易》之十翼成书于汉代。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篛园日札》卷五。即十二经脉。《素问·诊要经终论》:“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王冰注:“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则十二经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唐张守节正义:“《八十一难》云:‘肺之原出於太渊,心之原出於太陵……大肠之原出於合谷,小肠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经皆以输为原也。’”
汉语大词典(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陆德明释文:“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按:陆引前二说,恐非。因先秦无纬书;《易》之十翼成书于汉代。(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3).即十二经脉。《素问·诊要经终论》:“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王冰注:“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则十二经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唐张守节正义:“《八十一难》云:‘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输为原也。’”
国语辞典春秋的别名。参见「春秋」条。十二经[shíèrjīng]⒈春秋的别名。参见「春秋」条。⒉六经和六纬的合称。⒊易上下经及十翼的合称。⒋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立石,刻《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
辞典修订版春秋的别名。参见「春秋」条。六经和六纬的合称。易上下经及十翼的合称。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立石,刻《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
其他释义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3.即十二经脉。
1.因而,明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流注规律,是掌握经脉流注次序意义的前提,是行针施药的基础。
2.主要讲究调整自然之气和先天之气和谐的关系,气功中先天之气是禀赋于父母、循环在人体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中的元真气。
3.手阳明大肠经一通,巫有德的肠胃就足足腹鸣两天三夜,气海穴的真气再次雄浑数成,十二经络如能尽数打通,单凭内功,他应该就能位列江湖三流高手。
4.此外,尚有经络系统的附属部分包括十二皮部和十二经筋。
5.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6.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
7.中医学术发展源远流长,百家争鸣,但仍有部分学术问题隐晦不明,多有文章论述十二经脉之循行规律,鲜有文章详细论述十二经之气血运行始自手太阴肺经。
8.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均为十二经之海,其别络在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9.而大枣味甘无毒,主心邪气,可以“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
10.十二经脉各自隶属于十二脏腑,循行于不同的四肢部位。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jīng,jìng
[jīng]
[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 jìng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