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目见
【拼音】:ěr wén mù jiàn
【注音】:ㄦˇㄨㄣˊㄇㄨˋㄐ一ㄢˋ
【词性】:成语。
【简体】:耳闻目见
【繁体】:耳聞目見
词语解释1.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耳闻目见[ěrwénmùjiàn]⒈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引证解释⒈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歌舞吴中第一人,緑鬢双鬟纔十五,耳闻目见是何事,不谓其人乃如许。”亦作“耳闻眼见”、“耳闻目击”。唐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説。”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仁也。耳闻目击,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随其所遇,尽力而为之。”
网友释义耳闻目见,汉语成语,拼音是ěrwénmùjiàn,意思是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汉语大词典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歌舞吴中第一人,绿鬓双鬟才十五,耳闻目见是何事,不谓其人乃如许。”亦作“耳闻眼见”、“耳闻目击”。唐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仁也。耳闻目击,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随其所遇,尽力而为之。”
国语辞典亲自看到、听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也作「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ěrwénmùjiàn]⒈亲自看到、听到。北齐·颜之推也作「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击」。引《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成语解释耳闻目见
辞典修订版亲自看到、听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也作「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击」。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亲自看到、听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亦作目睹耳闻、目击耳闻、目见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击。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其他释义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1.耳闻目见的这两次意外,让我不知道为自己当时的先见之明暗自庆幸了多少次。
2.令郎年将满二十,颇得圣意,武艺如何阁下想必也是耳闻目见。
3.悟非大师听了以后,再也坐不住了,过了年之后,便到了清河,细细察访,耳闻目见之下,这才相信,西门庆苦海回头,却是个真心的。
4.冀州这几个月的动静可以说的闹得人尽皆知,即便沉迷于酒色的纣王帝辛,也都耳闻目见。
5.仁慈的上帝赐给我们两耳和双眼,为的是世上发生的一切,我们应该耳闻目见。
6.不可能,我们以前耳闻目见的,都是这样的结果啊!这个年轻人影藏了实力?对,一定是这样,要不,出手之前也不会那么笃定了。
7.在后宫呆了这么多年,耳闻目见,怎会不知冷宫生活的凄凉。
8.不过,事发地点是客栈大厅,当时有很多人耳闻目见。
9.他只因从小耳闻目见元廷残暴,百姓涂炭,多年来仇视外族之见已深。
10.文丰耳闻目见,都是全躯避难之徒,长叹一声,顺着花荫走去。
读音:ěr
[ěr]
(1)(名)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朵。
(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3)(形)位置在两旁的:~房。
(4)文言助词;罢了:技止此~。
读音:wén
[wén]
(1)(动)听见:~见。
(2)(名)消息:新~。
(3)(名)名声:艳~。
(4)(名)知识;见闻:博学多~。
(5)(动)用鼻子嗅:味道好~。
读音:mù
[mù]
(1)(名)眼睛:有~共睹|历历在~。
(2)(动)〈书〉看:~为奇迹。
(3)(名)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细~|纲举~张。
(4)(名)目录:书~|药~|剧~。
(5)(名)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中有雁形目、鸡形目等。目以下为科。
读音:jiàn,xiàn
[jiàn]
[ jiàn ]1.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3.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5. 会晤:会见。接见。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