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
【拼音】:míng tíng
【注音】:ㄇ一ㄥˊㄊ一ㄥˊ
【结构】:明(左右结构)廷(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圣明的朝廷。明廷[míngtíng]⒈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⒉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⒊圣明的朝廷。
引证解释⒈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引明廷者,甘泉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⒉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引《后汉书·党锢传·张俭》:“篤曰:‘篤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李贤注:“明廷犹明府。”此指外黄县令毛钦。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人称县曰明府,汉人谓之明廷。”⒊圣明的朝廷。引唐陆龟蒙《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宋陆游《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
网络解释明廷明廷,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篤曰:‘篤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李贤注:“明廷犹明府。”此指外黄县令毛钦。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人称县曰明府,汉人谓之明廷。”圣明的朝廷。唐陆龟蒙《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宋陆游《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
汉语大词典(1).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2).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李贤注:“明廷犹明府。”此指外黄县令毛钦。明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人称县曰明府,汉人谓之明廷。”(3).圣明的朝廷。唐陆龟蒙《书带草赋》:“未尝辄入明廷,何当指佞。”宋陆游《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系明廷。”
其他释义1.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2.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3.圣明的朝廷。
1.敢言战守的袁崇焕两度挫败后金的进攻,给明朝带来了希望,皇太极施离间计,明廷臣与崇祯不辨真伪,将他残酷处死。
2.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3.也先挟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
4.河南本来是富有之乡,但连年灾害,加之明廷七藩封于此地,土地高度集中,贫困人民非死即逃,“桀黠不逞者遂相率为盗”。
5.甚至,明降将马光远在天聪四年上疏皇太极叙述归顺始末时,称己先前曾以“夷情紧急”而将金兵欲突犯蓟门一事上报明廷,亦未忌用“夷”字以称金国。
6.明廷由各州府的报告得知红毛人在澎湖及海上的各种暴行,认为红毛人势力有可能伸入华南,影响国计民生,当即下令设法防患未然。
7.明廷擢任广宁守将王化贞为巡抚,收集散亡,人心稍定。
8.杨昇继任播州宣慰使没过两年,明廷就发生了“靖难之役”。
9.许大人,若回得明廷,请代我向太祖陛下言明感激之情,只是此事事关我萨迦教众及族人之未来,须得审慎从事。
10.从明初开始,明廷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战争的干扰,使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明显变化。
读音:míng
[míng]
1.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3.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4.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5.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6.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7. 视觉,眼力:失明。
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10. 中国朝代名:明代。
11. 姓。
读音:tíng
[tíng]
(名)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