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帑
【拼音】:shōu tǎng
【注音】:ㄕㄡㄊㄤˇ
【结构】:收(左右结构)帑(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见“收孥”。收帑[shōutǎng]⒈见“收孥”。
基础解释见“[[收孥]]”。
引证解释⒈见“收孥”。
汉语大词典见“收孥”。《汉语大词典》:收孥 拼音:shōunú亦作“收帑”。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司马贞索隐:“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官奴婢。”汉桓宽《盐铁论·周秦》:“纣为炮烙之刑,而秦有收帑之法。”《后汉书·杨终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
其他释义1.见'收孥'。
读音:shōu
[shōu]
(1)(动)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拾|~集。
(2)(名)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复。
(3)(动)获得(经济利益):~入|~益。
(4)(动)收获;收割:~成|秋~。
(5)(动)接;接受;容纳
(6)(动)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不住了。
(7)(动)逮捕;拘禁:~监。
(8)(动)结束;停止(工作):~工|~场。
读音:tǎng,nú
[tǎng]
[ tǎng ]1. 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帑藏(zàng )(指国库)。府帑(府库里的钱财)。重(zhòng )帑(大量的钱财)。
[ nú ]1. 古同“孥”,儿女。
2. 鸟尾:鸟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