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一
【拼音】:shí yī
【注音】:ㄕˊ一
【结构】:什(左右结构)一(独体结构)
【简体】:什一
【繁体】:什一
词语解释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以十博一。什一[shíyī]⒈十分之一。⒉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⒊以十博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
基础解释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以十博一。
引证解释⒈十分之一。引《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显及二子与焉。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⒉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引《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徵,粟什一。”《穀梁传·哀公十二年》:“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范宁注:“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赵岐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宋苏轼《策别十五》:“三代之赋,以什一为轻。今之法本不至於什一而取,然天下嗷嗷然以赋敛为病者,岂其岁久而姦生、偏重而不均,以至於此歟!”⒊以十博一。引《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小生姓王名真,字彦实,乃弘农人也。幼习儒业,颇识诗书;后从商贾,专趋什一。”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玉翁以其贫也,予钱十五贯,使营什一。”
网络解释什一什一,源于《旧约》时代而为基督教会所采用的赋税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平信徒要按照教会当局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词条释义: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以十博一。
综合释义十分之一。《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显及二子与焉。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徵,粟什一。”《穀梁传·哀公十二年》:“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范宁注:“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赵岐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宋苏轼《策别十五》:“三代之赋,以什一为轻。今之法本不至於什一而取,然天下嗷嗷然以赋敛为病者,岂其岁久而姦生、偏重而不均,以至於此歟!”以十博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小生姓王名真,字彦实,乃弘农人也。幼习儒业,颇识诗书;后从商贾,专趋什一。”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玉翁以其贫也,予钱十五贯,使营什一。”
汉语大词典(1).十分之一。《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恶田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明史·李应祥传》:“贼先断浮桥,士卒多溺死,显及二子与焉。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2).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徵,粟什一。”《谷梁传·哀公十二年》:“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范宁注:“私得其什而官税其一,故曰什一。”《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赵岐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宋苏轼《策别十五》:“三代之赋,以什一为轻。今之法本不至于什一而取,然天下嗷嗷然以赋敛为病者,岂其岁久而奸生、偏重而不均,以至于此欤!”(3).以十博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小生姓王名真,字彦实,乃弘农人也。幼习儒业,颇识诗书;后从商贾,专趋什一。”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玉翁以其贫也,予钱十五贯,使营什一。”
国语辞典十分之一。什一[shíyī]⒈十分之一。引《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
辞典修订版十分之一。《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
其他解释1.十分之一。《史记·越世家》:「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汉书·王莽传上》:「宣之于下,不能得什一。」;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
1.现在,我先尽我的财力进行布施“什一税”,然后再在其他的一些项目中补齐差额款项。
2.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
3.也不管启年惊呼鬼叫,李臣连拉带扯地把他带到骡车旁,卸下物什,一堆茅柴、木头架子和小锅,以及百来副绣工精美的娘娘挂像。
4.教会大分裂及公会议运动造成了属灵收入的锐减,圣俸出缺收入、褫夺收入等被禁止,什一税和协助金很难征得,授职费与年金收入急剧下滑。
5.喀什一直是中国西疆的商贸重镇,丝绸之路南、道就是在这里会合,这是新疆南部的主要城市。
6.沃尔什一大早就从哥伦比亚特区坐飞机过来了,他坐在会议桌旁,手边有一台便携式磁带录音机和两个麦克风。
7.郡官、主兵官有窠占,寓公有借事,存留者不什一。
8.民主活动家孤注一掷,将布什一派告到了被告席。
9.民生方面,允许百姓进入国家禁苑;将关口渡口之税都恢复到什一;又派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
10.一帮邪恶的施法者威胁商人和农民,如果他们不按月支付什一税,就会遭遇魔法造成的厄运。
读音:shí,shén
[shí]
[ shí ]1.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什百(十倍和百)。什一(十分之一)。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
2. 各种的,各样的:什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什物。
3. 诗篇:篇什。雅什。
[ shén ]1. 〔什么〕a.代词,表示疑问,如“什么人?”b.代词,指不确定的事物,如“没什么问题”(“assorted么”均读轻声)。
读音:yī
[yī]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