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
【拼音】:sì zǐ
【注音】:ㄙˋㄗˇ
【结构】:四(独体结构)子(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见'四子书'。
基础解释见/'四子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见/'四子书/'。
引证解释⒈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引《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李颐云:“王倪、啮缺、被衣、许由。”⒉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引《汉书·食货志上》:“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颜师古注:“四子,谓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放勋即分命四子,重华乃爰置九官。”⒊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引《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吕延济注:“四子,谓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也。褒当假立以为论端也。”⒋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引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北海逢萌,字子康;北海徐房,字平原;李曇,字子云;平原王遵,字君公。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⒌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引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诗:“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⒍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引《旧唐书·元载传》:“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庄、老、列、文四子之学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崇祀老子,以老、庄、文、列为‘四子’。”⒎见“四子书”。
网络解释四子四子:字词
综合释义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李颐云:“王倪、啮缺、被衣、许由。”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汉书·食货志上》:“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颜师古注:“四子,谓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放勋即分命四子,重华乃爰置九官。”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吕延济注:“四子,谓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也。褒当假立以为论端也。”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北海逢萌,字子康;北海徐房,字平原;李曇,字子云;平原王遵,字君公。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诗:“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旧唐书·元载传》:“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庄、老、列、文四子之学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崇祀老子,以老、庄、文、列为‘四子’。”见“四子书”。
网友释义sìzǐㄙㄧˋㄗㄧˇ(1).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李颐云:“王倪、啮缺、被衣、许由。”
汉语大词典(1).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李颐云:“王倪、啮缺、被衣、许由。”(2).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汉书·食货志上》:“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颜师古注:“四子,谓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放勋即分命四子,重华乃爰置九官。”(3).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吕延济注:“四子,谓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也。褒当假立以为论端也。”(4).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北海逢萌,字子康;北海徐房,字平原;李昙,字子云;平原王遵,字君公。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5).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唐雍陶《蜀中战后感事》诗:“蜀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旧唐书·元载传》:“天宝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诏求明庄、老、列、文四子之学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崇祀老子,以老、庄、文、列为‘四子’。”(7).见“四子书”。
其他释义1.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2.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3.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4.指逢萌﹑徐房﹑李昙﹑王遵。5.指蜀中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列子。7.见'四子书'。
1.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2.大唐四子、道门七真、佛门五苦、魔宗六神,均是惊才绝艳的不世天才,更有大唐小公主、道门师小妃、魔子拓跋羽这样的天之骄子光芒照耀整个世间。
3.连战欣然为文化节赠“普济群生”四子墨宝。
4.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
5.恒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四海,悲鸣而送之。
6.“阴谋篡位”说的是康熙驾崩,隆科多宣诏书“传位于四子”,而八王他们说诏书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抢班夺权,改了先王诏书。
7.等到康熙皇帝驾崩后,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8.彭祖姓钱名铿,相传其生辰跨界上古六朝,享寿八百余岁,续娶四十九妻生五十四子,故而子孙遍及神州各地。
9.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10.由于长子义信自尽,信玄生前指定四子武田胜赖之子竹王丸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以胜赖为其监护人。
读音:sì
[sì]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数目:~个|~位。
(3)姓。
(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