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习
【拼音】:tōng xí
【注音】:ㄊㄨㄥㄒ一ˊ
【结构】:通(半包围结构)习(独体结构)
【繁体】:通習
词语解释1.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2.普遍的习气。通习[tōngxí]⒈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⒉普遍的习气。
基础解释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普遍的习气。
引证解释⒈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引《汉书·哀帝纪》:“上令诵《诗》,通习能説。”唐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方才那个老人,正是此地的乡贤,他通习六艺,是个有学问的庶民。”⒉普遍的习气。引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干谒’),是唐代士子的通习,倒不能以此苛责杜甫。”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其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
网络解释通习【词语】:通习
综合释义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汉书·哀帝纪》:“上令诵《诗》,通习能説。”唐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方才那个老人,正是此地的乡贤,他通习六艺,是个有学问的庶民。”普遍的习气。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干谒’),是唐代士子的通习,倒不能以此苛责杜甫。”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其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
网友释义【词语】:通习【释义】:1.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2.普遍的习气。
汉语大词典(1).贯通熟悉;普遍地研习。《汉书·哀帝纪》:“上令诵《诗》,通习能说。”唐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方才那个老人,正是此地的乡贤,他通习六艺,是个有学问的庶民。”(2).普遍的习气。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干谒’),是唐代士子的通习,倒不能以此苛责杜甫。”郭沫若《〈十批判书〉后记》:“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其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
1.不过,对于柳尘来说,从三岁开始,他就终日手不释卷寒窗苦读,从来不曾有过丝毫懈怠,现在的他早就已经是博览群书通习道藏了。
2.即如会办防堵节,闲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屑事件,不能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人,为分肥之计。
3.在所有线上沟通模式中,即时传讯系统日趋普及,已悄悄改变了使用者的线上沟通习惯。
4.树立现代交通意识,养成良好交通习惯。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语言不通、习惯相异、法规不同,外商和当地人生意往来中时不时会出现纠纷,为了更好地服务双方,义乌市政府发动“老外”参与服务外国商户的工作。
7.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年十二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8.在所有线上沟通模式中,即时传讯系统日趋普及,已悄悄改变了使用者的线上沟通习惯。(https://www。chazidian。com/zj-368407/造句网)
9.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年十二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368407/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xí
[xí]
(1)(动)学习;练习;温习:~武|~练。
(2)(动)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焉不察。
(3)(名)习惯:恶~|陈规陋~|积~。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