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谕
【拼音】:shàng yù
【注音】:ㄕㄤˋㄩˋ
【结构】:上(独体结构)谕(左右结构)
【简体】:上谕
【繁体】:上諭
词语解释上谕shàngyù(1)古时皇帝以诏书形式发布的命令、告示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从这里发出“上谕”签订的。——《故宫博物院》英imperialedict上谕[shàngyù]⒈古时皇帝以诏书形式发布的命令、告示。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从这里发出“上谕”签订的。——《故宫博物院》英imperialedict;
基础解释古时皇帝以诏书形式发布的命令、告示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系列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从这里发出“上谕”签订的。——《故宫博物院》
引证解释⒈即诏书。引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上諭蠲免山西所欠谷草,大学士臣吴琠、臣陈廷敬等公疏谢恩。”《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諭,原説不久就要裁撤釐卡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
网络解释上谕上谕,即诏书,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也指清代皇帝用来发布命令的一种官文书。比如现存的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
综合释义即诏书。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上諭蠲免山西所欠谷草,大学士臣吴琠、臣陈廷敬等公疏谢恩。”《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諭,原説不久就要裁撤釐卡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上谕[shàngyù]皇帝告令臣民的诏书。《元史.卷一二八.阿里海牙传》:「是州生齿数百万口,若悉杀之,非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也,其屈法生之。」《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谕,原说不久就要裁撤厘局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
汉语大词典即诏书。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上谕蠲免山西所欠谷草,大学士臣吴琠、臣陈廷敬等公疏谢恩。”《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谕,原说不久就要裁撤釐卡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
国语辞典皇帝告令臣民的诏书。上谕[shàngyù]⒈皇帝告令臣民的诏书。引《元史·卷一二八·阿里海牙传》:「是州生齿数百万口,若悉杀之,非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也,其屈法生之。」《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谕,原说不久就要裁撤厘局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英语imperialedict,seealso聖諭|圣谕[sheng4yu4]法语décretimpérial,éditimpérial
辞典修订版皇帝告令臣民的诏书。《元史.卷一二八.阿里海牙传》:「是州生齿数百万口,若悉杀之,非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也,其屈法生之。」《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过上谕,原说不久就要裁撤厘局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
其他解释1.皇帝告臣民之文。《元史·阿里海牙传》:「上谕伯颜。」
法语édit impérial、décret d'un souverain
其他释义1.即诏书。
1.政启也刻意保持着良好的姿态,一面对请愿代表优礼相待,耐心安抚,并颁下上谕赞赏代表们“具见爱国热忱,朝廷深为嘉悦”。
2.胤祯佯做无奈的说道,心里却是暗笑,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国家,一道上谕,便可让你这什子天主教荡然无存,我还怕你传教?信教自由,这是我们的原则。
3.林铄接到朝廷的上谕,由于关外军务紧急,原驻防通、海地方的栋军即日起全军北上,调至滦州驻防,归北洋大臣统一节制。
4.翻开《清实录》,严厉指斥和禁阻官员之间“迎往送来,交际馈遗”、“馈送燕会”、“聚饮成风”的上谕几乎史不绝书。
5.东翁,这如果开了枪,事情就不能转圜了!朝廷可有保拳护团的上谕啊!东翁万不可因一时私愤乱了方寸,坏了大局啊!
6.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
7.上谕颁布后的第3天,他给丁日昌写信,说"海防一节,虽奉简派,徒拥虚名,恐鲜实济。
8.后的上谕中说,我国家百数十年来,厚泽深仁……百姓幸际昌期,安土乐业,若非迫于万不得已,焉肯不顾身家,铤而走险。
9.臣弟谨奉上谕,克勤克俭,延我大明宗稷。
10.前已有谕,本钦差务求穷核国泰、于易简辜恩溺职、贪赃索贿情由,奉上谕不拟大事株连。
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
[ shà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3.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5. 去,到:上街。
6. 向前进:冲上去。
7. 增加:上水。
8.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9. 涂:上药。
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11. 拧紧发条:上弦。
12. 登载,记:上账。
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shǎng ]1.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读音:yù
[yù]
(动)告诉;吩咐(旧时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古〉又同‘喻’:~知|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