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巴
【拼音】:niánbā
【结构】:黏(左右结构)巴(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即糌粑。黏巴[niánbā]⒈即糌粑。
引证解释⒈即糌粑。参见“糌粑”。引康正德《心连心》:“老乡们先后赶着三万七千多只牛羊,驮着藏在山里的青稞和黏巴,携着老小都从山上、草地回来了。”
网络解释黏巴黏巴是汉语词汇,读音niánbā,出自《心连心》。
汉语大词典即糌粑。康正德《心连心》:“老乡们先后赶着三万七千多只牛羊,驮着藏在山里的青稞和黏巴,携着老小都从山上、草地回来了。”参见“糌粑”。《汉语大词典》:糌粑 拼音:zānbā藏族的主食。青稞麦炒熟磨制成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而食。成仿吾《万水千山只等闲》:“参加运粮队的藏民都很积极,不要报酬,自带糌粑路上吃。”《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宗本怕你家里没有吃的,让我送一点糌粑和酥油来。”
其他释义1.即糌粑。
1.连发丝都成了白色,黏巴巴地粘在头皮上。
2.最激昂的时候,艺术家们更是献上了桑巴舞中最为火辣的黏巴达舞,用摇曳的舞姿把巴西人的活泼奔放带到了卡塔尔这个伊斯兰国家。
3.黏巴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游戏,老人与孩子都可以轻松玩耍。
4.这些黏巴球又跟上回叶七的黏巴球不一样,这些黏巴球会爆炸,足可以把一个人炸得血肉模糊。
5.市民不仅将看到环球桑巴舞、激情黏巴达,还能欣赏到来自巴西的艺术家演唱的中国歌曲及英文民歌。
读音:nián
[niánbā]
(形)象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虫|~度|~米|~性。
读音:bā
[]
(1)(动)盼望:~望|眼~~。
(2)(动)紧贴:~着墙。
(3)(动)粘住:粥~锅了。
(4)(名)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锅~。
(5)(动)〈方〉挨着:前不着村;后不~店。
(6)(动)〈方〉张开:眨~。
(7)(名)周朝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8)(名)指四川东部。
(9)(名)姓。
(10)(量)气压的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百万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11)(量)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达因作用力的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