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臣出洋
【拼音】:wǔ dà
词语解释1905年清政府准备以假立宪欺骗人民,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因绍英被革命党人吴樾炸伤,徐世昌已任他职,遂改派尚其亨、李盛铎接替。五大臣分两路前往日、英、法、美、德等国考察。次年回国,呈请实行君主立宪政治。⒈1905年清政府准备以假立宪欺骗人民,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因绍英被革命党人吴樾炸伤,徐世昌已任他职,遂改派尚其亨、李盛铎接替。五大臣分两路前往日、英、法、美、德等国考察。次年回国,呈请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网友释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
1.“五大臣出洋”正式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当时的舆论是如何看待这一轰动事件的呢?
2.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进行政治考察是1905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之一。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在晚清十年的“新政”和立宪运动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https://www.chazidian.com/zj-63426/查字典造句网】
读音:w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读音:dà,dài
[dà]
[ dà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比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 dài ]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 tài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读音:chén
[]
(1)(名)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君~。
(2)(名)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读音:chū
[]
(1)(动)从里面走向外面:~来|~席。
(2)(动)超出。
(3)(动)往外拿:~主意。
(4)(动)出产、产生、发生:~问题。
(5)(动)发出:~汗。
(6)(动)显露:~名。
(7)(动)显得量多:不~数。
(8)(动)支出:~纳。
(9)(名)〈方〉跟“往”连用;表示向外:快往~走。(量)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一~戏。(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从里往外:跑~大门。(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含有从隐蔽到显露或从无到有的意思:做~成绩。(助)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出:快往~走。(量)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
读音:yáng
[]
(1)(形)盛大;丰富:~溢。
(2)(名)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地方;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形)外国的;外国来的:~人|~货。
(4)(形)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办法|土~结合。
(5)(名)洋钱;银元:大~|小~|罚~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