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虑危
【拼音】:jū ān lǜ wēi
【简体】:居安虑危
【繁体】:居安慮危
词语解释⒈ 同“居安思危”。居安虑危[jūānlǜwēi]⒈同“居安思危”。
基础解释处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
引证解释⒈ 同“居安思危”。引:《新唐书·杨虞卿传》:“自古天子居危思安之心同,而居安虑危之心则异,故不得皆为圣明也。”宋苏辙《拟殿试策题》之一:“虽然朕夙夜东朝,祗服明训,居安虑危,若蹈泉谷。”《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⒈同“居安思危”。引《新唐书·杨虞卿传》:“自古天子居危思安之心同,而居安虑危之心则异,故不得皆为圣明也。”宋苏辙《拟殿试策题》之一:“虽然朕夙夜东朝,祗服明训,居安虑危,若蹈泉谷。”《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
综合释义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同“居安思危”。居安虑危[jūānlǜwēi]处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宋书.卷七九.文五王传.竟陵王诞传》:「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也作「居安思危」、「处安思危」。
汉语大词典同“居安思危”。《新唐书·杨虞卿传》:“自古天子居危思安之心同,而居安虑危之心则异,故不得皆为圣明也。”宋苏辙《拟殿试策题》之一:“虽然朕夙夜东朝,祗服明训,居安虑危,若蹈泉谷。”《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
国语辞典⒈ 处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也作「居安思危」、「处安思危」。引:《宋书·卷七九·文五王传·竟陵王诞传》:「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居安虑危[jūānlǜwéi]⒈处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也作「居安思危」、「处安思危」。引《宋书·卷七九·文五王传·竟陵王诞传》:「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成语解释居安虑危
辞典修订版处安乐之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宋书.卷七九.文五王传.竟陵王诞传》:「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也作「居安思危」、「处安思危」。
成语词典版01.《宋书.卷七九.文五王列传.竟陵王诞》:「今虽先天不逮,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02.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自古帝王居安虑危,处治思乱,今天下初定,岂可遽以为安而忘警戒!」
出处《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其他释义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同“居安思危”。
近义词 居安思危
1.览古人成败之所由,鉴既往存亡之异迹,覆前戒后,居安虑危。
2.昔魏文济江,遂有遗州之名,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查字典造句网www.chazidian.com)
读音:jū
[jū]
(1)(动)住:~民|分~。
(2)(名)住的地方;住所:迁~|鲁迅故~。
(3)(动)在(某种位置):~左|~首。
(4)(动)当;任:~功|以专家自~。
(5)(动)积蓄;存:~积|奇货可~。
(6)(动)停留;固定:变动不~|岁月不~。
(7)(名)用作某些商店的名称(多为饭馆):同和~|沙锅~。
(8)(Jū)姓。
读音:ān
[ān]
(1)(形)安定:心神不~。
(2)(动)使安定(多指心情):~民。
(3)(形)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之若泰。
(4)(形)平安;安全(跟‘危’相对):公~。
(5)(动)使有合适的位置:~插|~顿。
(6)(动)安装;设立:~电灯。
(7)(动)加上:~罪名。
(8)(动)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的什么心?
(9)姓。
(10)〈书〉疑问代词。问处所或表示反问:而今~在|~能若无其事?
(11)(量)安培的简称。
读音:lǜ
[lǜ]
(1)(动)思考:考~|深谋远~。
(2)(动)担忧;发愁:忧~|疑~|顾~。
读音:wēi
[wēi]
(1)(形)高。
(2)(形)危险;不安全:~局|安~。
(3)(动)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及|~害。
(4)(形)指人快要死:病~|垂~。
(5)(形)〈书〉高:~楼百尺。
(6)(形)〈书〉端正:正襟~坐。
(7)(名)二十八宿之一。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