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
【拼音】:biǎo lǐ
【注音】:ㄅ一ㄠˇㄌ一ˇ
【词性】:名词。
【结构】:表(上下结构)里(独体字)
【繁体】:表裏
词语解释表里biǎo-lǐ。(1)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2)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3)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4)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基础解释1.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2.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3.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4.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引证解释⒈表面和内部,内外。引《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宋司马光《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⒉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引《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⒊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引《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汉桓谭《新论》:“《左氏传》於《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⒋泛指衣料。引《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詔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⒌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引晋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⒍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引《宋书·自序》:“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⒎谓呼应;补充。引《汉书·孔光传》:“﹝光﹞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譖光。”《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李贤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网络解释表里表里,biǎo-lǐ〖one'soutwardnessandinnerthoughts〗∶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综合释义表面和内部,内外。《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宋司马光《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汉桓谭《新论》:“《左氏传》於《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泛指衣料。《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詔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晋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宋书·自序》:“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谓呼应;补充。《汉书·孔光传》:“﹝光﹞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譖光。”《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李贤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歷事,相为表里。”
网友释义表里,biǎo-lǐ〖one/'soutwardnessandinnerthoughts〗∶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汉语大词典(1).表面和内部,内外。《管子·心术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淮南子·缪称训》:“﹝道﹞包裹宇宙而无表里。”宋司马光《初春登兴国寺塔》诗:“为君作意登高处,试望皇州表里春。”(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史记·孝武本纪论》:“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子见南子〉》:“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经可无须说明,明白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演《子见南子》一案的表里。”(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汉桓谭《新论》:“《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终衣料,紬绢表里俱全。”(4).泛指衣料。《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员官,捧着诏书,带领许多人将着綵缎表里,来到秦老门首。”(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晋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宋书·自序》:“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埸。”《金史·地理志上》:“取淮之中流为界,而与宋为表里。”(7).谓呼应;补充。《汉书·孔光传》:“﹝光﹞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汉书·卢植传》:“今《毛诗》、《左传》、《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李贤注:“表里言义相须而成也。”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昔人五岳之游,所以开扩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识力,实与读书、学道、交友、历事,相为表里。”
国语辞典内外。
英语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exterior and interiorhave two facesmutual complementaryforming an integral partbe double-faced
其他释义1.表面和内部,内外。2.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3.衣服的面子与里子。4.泛指衣料。5.比喻人体的肌肤和脏腑。6.比喻地理上的邻接。7.谓呼应;补充。
1.襟怀坦白表里如一的人,永远受人尊敬。
2.做人要表里如一,对待别人不要虚情假意。
3.做人一定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4.一个人要做到表里如一是很难的。
5.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6.川蜀表里山河,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7.我们要的是表里如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8.产品不仅需要语言装潢,更需要表里如一。
9.我最厌恶那些巧言令色,表里不一的人。
10.要想做到表里如一,还需另加花费。
读音:biǎo
[biǎo]
(1)(名)外面;外表:~面|由~及里。
(2)(名)中表(亲戚):~哥|~叔。
(3)(动)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表示:发~|~心意。
(4)(动)俗称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
(5)(名)榜样;模范:~率。
(6)(名)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用于较重大的事件:诸葛亮《出师~》。
(7)(名)用表格形式排列事项的书籍或文件:《史记》十~|统计~。
(8)(名)古代测日影的标杆。参看〔圭表〕。
(9)(名)测量某种量的器具:温度~|电~。(名)计时的器具:温度~|电~。(名)计时的器具
读音:lǐ
[lǐ]
1.(~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儿。衣服~儿。这面是~儿,那面是面儿。
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屋。~圈。往~走。
3.街坊:邻~。~弄。
4.家乡:故~。乡~。
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6.姓。
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