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
【拼音】:mín yǒu
【注音】:ㄇ一ㄣˊ一ㄡˇ
【结构】:民(独体结构)有(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民有[mínyǒu]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
基础解释三民主义中,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引证解释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引孙中山《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民有,即民族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族所可独佔。”郭沫若《文化上的友谊竞赛》:“真正的‘民治、民享、民有’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
网络解释民有三民主义中,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当今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因此,新建的共和国,应该是“专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终负责,”“国家之生存要素,人民、土地、主权”,建设真正共和国全靠国民。
汉语大词典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孙中山《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民有,即民族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族所可独佔。”郭沫若《文化上的友谊竞赛》:“真正的‘民治、民享、民有’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
国语辞典国家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即国家主权在于人民。系国父据美国林肯总统ofthe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有[mínyǒu]⒈国家为全体人民所共有,即国家主权在于人民。系国父据美国林肯总统ofthepeople一语翻译而来。为民主主义的要素之一,相当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其他释义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
近义词 国有
1.对其爱人则忠贞不二,同甘共苦,即使大难临头也不离不弃;对工作有责任,说明其能尽职尽责,谨慎入微;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说明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弟子制礼,上可经邦纬国,下可安抚臣民,国有法度,是以无乱,民有和善,是为有美,先生为何感而叹之?
3.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
4.《通鉴》乾佑二年,夏,四月,壬午,太白昼见;民有仰视之者,为逻卒所执,史弘肇腰斩之。
5.走出屋子,但见村中火光一片,百来把火把照得如白昼一般,一众村民有三百来人全都站在村中的空地之上,夜风凄紧,不少人还穿着睡衣。
6.尽管如此,私牙也是相当可靠的,因为《大清律例》规定,牙商必须为殷实良民,有联保甘结,一个牙行只许一人经营。
7.练塘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由此而苏醒、而崛起,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工业开发区,他们的眸子变得更加清朗,眼光看得更远。
8.每一次我跟随妈妈到银行时,都会看到会计的气质高雅,计算的本领又是一流,很多人都夸奖当会计的人对人民有好处,有贡献!
9.但元老只顾自己的利益,他们大肆掠夺农民土地,逼迫他们借债度日,农民有时被迫沦为农奴或奴隶。
10.人民有话不能言,言者无责可自负。其结果必然成为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的世界。
读音:mín
[mín]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
读音:yǒu,yòu
[yǒu]
[ yǒ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 yòu ]1.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