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
【拼音】:zhòng xuān
【注音】:ㄓㄨㄥˋㄒㄨㄢ
【结构】:仲(左右结构)宣(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仲宣[zhòngxuān]⒈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
引证解释⒈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引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唐高适《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可惜那于叔夜国士才,祗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仲宣登楼债。”
网络解释仲宣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唐·高适《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可惜那于叔夜国士才,祗为相思郁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仲宣登楼债。”
综合释义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唐高适《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可惜那于叔夜国士才,祗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仲宣登楼债。”
汉语大词典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唐高适《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清袁于令《西楼记·虚讣》:“可惜那于叔夜国士才,祗为相思郁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仲宣登楼债。”
其他释义1.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着称。
1.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2.“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韩仲宣诗中的“九华”,指的是装饰华美、灿烂多彩的“九华灯”。
3.这首名叫《挽辞》的诗句,出自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的手笔,这首《挽辞》是公元964年,李煜为悼念儿子李仲宣以及夫人大周后二人而作的合悼诗。
4.(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5.(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仲宣造句】
6.“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韩仲宣诗中的“九华”,指的是装饰华美、灿烂多彩的“九华灯”。(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仲宣造句)
7.“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韩仲宣诗中的“九华”,指的是装饰华美、灿烂多彩的“九华灯”。(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读音:zhòng
[zhòng]
1. 兄弟排行次序二:仲兄。仲弟。
2. 在当中的: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依此类推)。仲裁(居间调停、裁判)。
3. 姓。
读音:xuān
[xuān]
(1)(动)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德|~读|~传。
(2)(动)疏导:~泄。
(3)(动)宣召。
(4)(名)指安徽宣城。
(5)(名)指宣纸。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