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闻
【拼音】:guó wén
【注音】:ㄍㄨㄛˊㄨㄣˊ
【结构】:国(全包围结构)闻(半包围结构)
【繁体】:國聞
词语解释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国闻[guówén]⒈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
引证解释⒈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引章炳麟《<新方言>序》:“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殊言絶代之语尚有存者。”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乌虖!正大夫君子邦人诸友之知方而治国闻者。”
网络解释国闻国闻有三重意思:一、指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二、有关国计民生的新闻信息;三、“国闻通讯社”简称,它是1920年左右创办,由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家出资和经营。
综合释义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章炳麟《<新方言>序》:“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殊言絶代之语尚有存者。”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乌虖!正大夫君子邦人诸友之知方而治国闻者。”
汉语大词典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章炳麟《〈新方言〉序》:“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殊言绝代之语尚有存者。”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乌虖!正大夫君子邦人诸友之知方而治国闻者。”
其他释义1.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
1.此人是前清秀才,曾任永定河工委员、北洋大学文案兼教习、《国闻报》主笔。
2.夏曾佑和严复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和王修植等人在天津共同创办《国闻报》和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成为天津维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3.其中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兰坪的铅锌矿及其伴生的银、镉、铊及天青石矿,滇中的蓝石棉矿,寻甸的硅藻土矿,点苍山大理的石矿更是全国闻名。
4.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5.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在津所办的第一张中文报《国闻报》面世了。
6.从第一次统兵出战开始,白起每战必胜,其用兵不拘一格、刁钻猛狠,战必胜,攻必取,以至于若干年后山东六国闻知白起统军出战,竟是无人敢于领兵与之交锋。
7.张铁生,辽宁省兴城县的一名生产队长,在一夜之间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
8.他以过人的毅力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终于成为举国闻名的水利工程师。
9.红豆生南国,闻君又被甩;春来发几支,采来赠予君;此物最相思,可增桃花运。兄弟,莫愁前路无知己,前方美眉在招手,幸福生活等着你,莫在失恋边缘独徘徊!
10.你是鲁国闻人,通达古今,学识渊博,名声闻于诸侯,季孙大人有志强大鲁国,怎会舍仲尼这等贤才而不用呢?如果你愿意从仕,愚兄可以为你引荐。
读音:guó
[guó]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读音:wén
[wén]
(1)(动)听见:~见。
(2)(名)消息:新~。
(3)(名)名声:艳~。
(4)(名)知识;见闻:博学多~。
(5)(动)用鼻子嗅: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