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髻
【拼音】:jiǎ jì
【注音】:ㄐ一ㄚˇㄐ一ˋ
【结构】:假(左右结构)髻(上下结构)
【简体】:假髻
【繁体】:假髻
词语解释1.亦作'假紒'。亦作'假结'。2.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
基础解释亦作/'假紒/'。亦作/'假结/'。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
引证解释⒈亦作“假紒”。亦作“假结”。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引《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筓”汉郑玄注:“编,编列髮为之,其遗象若之假紒矣。”《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遗王。”《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庙服……假结,步摇,簪珥。”《隋书·礼仪志六》:“皇后謁庙……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明张弼《假髻曲》:“西家美人髮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
网络解释假髻古代妇女的一种人工制造加配于头上的发髻。供妇女装饰或代真发。古称“编”、“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髻”,明清又称“鬏髻”。先秦以奴隶的发丝,后世多用马尾、金银丝或纱作成髻形,戴在头上,供妇女装饰用。魏晋流行的“蔽髻”,髻上半装有各种金翚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能用。唐天宝以后,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为美,大多掺有假发,其髻上常饰以金银珠翠制成的各种花鸟形状的簪钗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清初仍流行。
综合释义亦作“假紒”。亦作“假结”。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筓”汉郑玄注:“编,编列髮为之,其遗象若之假紒矣。”《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遗王。”《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庙服……假结,步摇,簪珥。”《隋书·礼仪志六》:“皇后謁庙……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明张弼《假髻曲》:“西家美人髮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假髻[jiǎjì]人造之发髻,即假头、假结、假紒。《晋书·五行志》:「妇女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汉语大词典亦作“假紒”。亦作“假结”。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编,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之假紒矣。”《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箧遗王。”《后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隋书·礼仪志六》:“皇后谒庙……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明张弼《假髻曲》:“西家美人发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
其他解释人造之发髻,即假头、假结、假紒。《晋书·五行志》:「妇女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1.江解元,你身旁可缺书童伴读否?小子我身软无骨,年仅一十有五,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抹了胭脂、戴了假髻也凑合进得正房。
2.她的眉目非常俊俏,面色较花色还亮,姿态娉婷,细长的身上披着粉色的飘带,紫色的翻领女服也绣着仙女花,头发上扎着飞天假髻。
3.比如前一种假髻大多摹仿古制装饰,所以玉丹邱在《建业风俗记》中说,它就是《周礼》所称的“编”。
4.又妇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
5.唐天宝以后,胡帽渐废,流行假髻。
6.又妇人皆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
7.明代妇女也有作假髻的习俗,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在本身的头发上掺以部分假发,并衬以特制的发托,以抬高发髻的高度;另一种假髻则全部用假发制成。
8.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
9.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https://www.chazidian.com/zj-234332/造句网)
10.比如前一种假髻大多摹仿古制装饰,所以玉丹邱在《建业风俗记》中说,它就是《周礼》所称的“编”。[查字典www。chazidian。com/zj-234332/假髻造句]
读音:jiǎ,jià
[jiǎ]
[ jiǎ ]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2.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3.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假”,草书称“平假假”。
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 jià ]1.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假日。假条。病假。
读音:jì
[jì]
(名)梳在头顶上的发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