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
【拼音】:lì xiàn
【注音】:ㄌ一ˋㄒ一ㄢˋ
【词性】:名词、动词。
【结构】:立(独体)宪(上下结构)
【繁体】:立憲
词语解释立宪lìxiàn。(1)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的政体。立宪[lìxiàn]⒈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的政体。英constitutionalism;
基础解释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的政体
引证解释⒈制订宪法。亦特指实行议会制度的君主国家制订约束君主权力的宪法。引《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三十二年七月,下詔预备立宪。”陶成章《龙华会章程》:“立宪实在有弊病: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
网络解释立宪立宪有人称之为宪法的制定。这是从狭义而言的,即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通过立法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立宪过程实际上也是使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反映到宪法中来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宪法的形式得以定型化。本人认为立宪作为一种制度,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即除制定第一部宪法外,还应包括对宪法的部分修改或全面修正,作为制宪的目的而言,还应包括对宪法的实施等内容。
综合释义制订宪法。亦特指实行议会制度的君主国家制订约束君主权力的宪法。《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三十二年七月,下詔预备立宪。”陶成章《龙华会章程》:“立宪实在有弊病: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
网友释义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把选举等同于民主是一种机械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制订宪法。亦特指实行议会制度的君主国家制订约束君主权力的宪法。《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陶成章《龙华会章程》:“立宪实在有弊病: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于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
国语辞典制定《宪法》,如:「我国在经过重重困难之后才得以完成立宪,实行民主政治。」立宪[lìxiàn]⒈制定《宪法》。例如:「我国在经过重重困难之后才得以完成立宪,实行民主政治。」
英语constitutionalismunconstitutionalconstituentconstitutionalistconstitutional monarchy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其他释义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君主~。
1.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不仅拟订了关于这一机构的法律草案,而且就这一机构的设立作出了安排。
2.当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四川同志军起义也蔓延全省,磅礴的革命形势迫使端方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向拉拢四川立宪派士绅以支撑危局。
3.无法不看见张立宪、何书光这帮子精锐,在发了狂的火力,在我们还从未见识过的密集射界中抽搐,摔倒,南天门的每一个火力点都以每分钟数百发的速度喷吐着弹丸,年青人洒尽自己的血,但甚至无缘踏上西岸的土地。
4.一开始只是拍一些空镜、过场戏,让张立宪这帮饭局人士熟悉摄影机,熟悉剧组的拍摄环境。
5.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
6.清政府被迫缩短了“预备立宪”的期限,允诺召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
7.与其他谘议局相比,顺直谘议局在清末筹备立宪活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健性。
8.就像美苏当年“抽风”,都曾一度禁酒,甚至动用立宪,可率尔操觚,违反了人性之常,最后不了了之,落下个千古笑柄而已。
9.甲午战争后,这种为立宪派所拒绝的共和主义,被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所接受并传播开来。
10.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
读音:xiàn
[xiàn]
(1)(名)〈书〉法令:~令。
(2)(名)宪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