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
【拼音】:wū gào
【注音】:ㄨㄍㄠˋ
【词性】:动词。
【结构】:诬(左右结构)告(上下结构)
【简体】:诬告
【繁体】:誣告
词语解释诬告wūgào。(1)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陷害他人。诬告[wūgào]⒈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陷害他人。例捏造罪名诬告邻居以解脱他自己。英frame;falseaccusation;
基础解释(动)捏造事实控告他人。
引证解释⒈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引《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旧唐书·于志宁传》:“时洛阳人李弘恭坐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詔令不待时而斩决。”明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萧乾《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炎发劫盗。”
网络解释诬告诬告,读音wūgào,指的是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告发,陷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出自《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馀则不论。
综合释义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旧唐书·于志宁传》:“时洛阳人李弘恭坐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詔令不待时而斩决。”明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萧乾《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炎发劫盗。”
汉语大词典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馀则不论。”《旧唐书·于志宁传》:“时洛阳人李弘恭坐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诏令不待时而斩决。”明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萧乾《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炎发劫盗。”
国语辞典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诬告[wūgào]⒈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引《三国演义·第二〇回》:「乃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
辞典修订版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三国演义.第二零回》:「乃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
辞典简编版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 【造句】他是诬告,我绝对没做过这种事。
法语accuser faussement
其他释义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犯罪:诬告者要负法律责任|自己手脚不清,还要诬告别人贪污。
1.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几次三番诬告皇甫嵩,给其按上浪费钱粮、居功自傲等罪责。
2.经过这一次,白家不但没落架,反倒借机敛财,大肆诬告良民通共,霸占土地财产,狠狠捞了一把。
3.都是一些小人见咱伺候皇后心生嫉妒,恶意诬告,请容咱明日向皇后娘娘辩白。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党员干部予以支持,对名受到错告诬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是非,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5.禁止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6.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7.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居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8.而钟会、胡烈、师纂等人见邓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说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9.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派遣官吏捕拿商鞅。
10.草民请当堂验尸,既说草民挖了孩童心肝去,那必有蛛丝马迹留下,若有证据证明是草民所为,愿请当堂伏法受诛,如不是,请诬告者自诛也。
读音:wū
[wū]
(动)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告|~赖人。
读音:gào
[gào]
(1)(动)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
(2)(动)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
(3)(动)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
(4)(动)表明:~辞|自~奋勇。
(5)(动)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