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城
【拼音】:sān wáng
【结构】:三(独体结构)王(独体结构)城(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三王城[sānwángchéng]⒈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
引证解释⒈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小富水出山之东,而南逕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宋马永易《实宾录》卷三:“江夏安乐县有三王城,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三王城。”
网络解释三王城在湖北京山东北的三阳镇三王城村。为西汉末发动'绿林起义'的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
网友释义在湖北省京山市东北的三阳镇三王城村。为西汉末发动'绿林起义'的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后汉书▪王常传》:“王常,......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注:绿林军起兵地点江夏郡云杜县即今湖北省京山市。
汉语大词典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小富水出山之东,而南径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宋马永易《实宾录》卷三:“江夏安乐县有三王城,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三王城。”
其他释义1.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wáng,wàng
[wáng]
[ 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 姓。
[ wàng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读音:chéng
[]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