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作
【拼音】:shù zuò
【注音】:ㄕㄨˋㄗㄨㄛˋ
【结构】:述(半包围结构)作(左右结构)
【简体】:述作
【繁体】:述作
词语解释《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指著作,作品。
基础解释《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指著作,作品。
引证解释⒈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引《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后汉书·班彪传》:“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閒。”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公自幼及长,述作不倦。”清姚鼐《<西魏书>序》:“读者知其网罗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⒉指著作,作品。引唐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章炳麟《秦献记》:“秘书私篋,无所不烧;文学述作,无所不禁。”
网络解释述作述作,汉语词汇。
释义1、用以指撰写著作。2、指著作,作品。
综合释义《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后汉书·班彪传》:“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閒。”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公自幼及长,述作不倦。”清姚鼐《<西魏书>序》:“读者知其网罗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指著作,作品。唐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章炳麟《秦献记》:“秘书私篋,无所不烧;文学述作,无所不禁。”述作[shùzuò]论述与创作。《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汉语大词典(1).《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后汉书·班彪传》:“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閒。”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公自幼及长,述作不倦。”清姚鼐《〈西魏书〉序》:“读者知其网罗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2).指著作,作品。唐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章炳麟《秦献记》:“秘书私箧,无所不烧;文学述作,无所不禁。”
国语辞典论述与创作。
辞典修订版论述与创作。《文选.曹丕.与吴质书》:「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英语brief
其他释义1.《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2.指著作,作品。
1.用气门心套颗粒饲料当钓饵时,也可起到上述作用,对付小鱼也行之有效。
2.一部叙述作品也许比一个影像更有效果。部分原因是叙述作品需要我们花更长时间去看、去感受。没有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可以铺展,进一步铺展,不断地铺展。苏珊·桑塔格。
3.但先进技术是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因此它的上述作用体现着技术创新劳动独特的贡献。技术创新劳动的特点说明它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4.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刊用、出版上述作品。
5.《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
6.民国以来,史家述作甚丰,穆著述尤富,遍涉中国文史哲艺,诸多别识,今后学人含英咀华,必将有更深远之影响。
7.此前的驻英公使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等,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偏偏这一届公使龚照瑗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幸好有宋育仁的著述作了弥补。
8.第二部分对叶德辉的总体著述作了简单的介绍与评价,着重分析了其在辑佚和自撰上的成就。
9.市轨道交通处应当先将上述作业方案送相关单位进行技术审查。述作造句。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生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读音:shù
[shù]
(1)(动)遵循。
(2)(动)陈说;叙述:口~|重~。
读音:zuò,zuō
[zuò]
[ zuò ]1.劳动;劳作:精耕细~。~息制度。
2.起:振~。枪声大~。
3.写作;作品:著~。佳~。
4.假装:~态。装模~样。
5.当作;作为:过期~废。
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斗争。自~自受。
7.同“做”。
[ zuō ]作坊: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