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印
【拼音】:zǐ mǔ yìn
【注音】:ㄗˇㄇㄨˇ一ㄣˋ
【结构】:子(独体结构)母(独体结构)印(左右结构)
【简体】:子母印
【繁体】:子母印
词语解释“套印”的一种。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印套合起来的印章。多见于东汉。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像母抱子状,故称“子母印”。子母印[zǐmǔyìn]⒈“套印”的一种。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印套合起来的印章。多见于东汉。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像母抱子状,故称“子母印”。
引证解释⒈“套印”的一种。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印套合起来的印章。多见于东汉。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大的印腹空,小印嵌入腹内,象母抱子状,故称“子母印”。
网络解释子母印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刻姓名、表名。其钮,母印多为母兽,子印多为子兽。也有母印钮为兽身,子印钮为兽首者,套合成整兽形。
国语辞典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套合成一组的印章,通常大印做成母兽的形状,再将印的中腹挖空,使做成小兽状的小印藏于其中。因如此的形体似母兽拥抱子兽,故称为「子母印」。此种印章,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子母印[zǐmǔyìn]⒈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套合成一组的印章,通常大印做成母兽的形状,再将印的中腹挖空,使做成小兽状的小印藏于其中。因如此的形体似母兽拥抱子兽,故称为「子母印」。此种印章,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
辞典修订版由大小两个或三个套合成一组的印章,通常大印做成母兽的形状,再将印的中腹挖空,使做成小兽状的小印藏于其中。因如此的形体似母兽拥抱子兽,故称为「子母印」。此种印章,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也称为「套印」。
其他释义指一大一小两个印章套合组成的印章。大者为母印,小者为子印,多有兽钮或龟钮,母印腹空纳子印,合成母抱子状。亦有母印钮作身,子印钮作首,合而成完整兽形者。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读音:mǔ
[mǔ]
(1)(名)母亲:~女|老~。
(2)(名)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伯~|姑~|姨~。
(3)(形)(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的):~鸡|~牛。
(4)(形)(~儿)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
(5)(名)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机|失败乃成功之~。
(6)(Mǔ)姓。
读音:yìn
[yìn]
1.图章,戳记:印章。印玺。印记。印把子(亦喻政权)。
2.痕迹:手印。指印。印子(a.痕迹;b.高利贷的一种,全称“印印钱”)。
3.用油墨、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发(fā)。
4.彼此符合:印证。心心相印。
5.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