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典
【拼音】:yǔ diǎn
【注音】:ㄩˇㄉ一ㄢˇ
【结构】:语(左右结构)典(上下结构)
【繁体】:語典
词语解释即语法。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基础解释即语法。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引证解释⒈即语法。参见“语法”。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又中国语言文字分离,向无文典语典,languagegrammar之教,因此措辞设句之法,不能分明。”⒉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网络解释语典语典是汉语词语,拼音是yǔdiǎn,指典故之一类。
综合释义即语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又中国语言文字分离,向无文典语典,languagegrammar之教,因此措辞设句之法,不能分明。”参见“语法”。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网友释义ㄧㄩˇㄉㄧㄢˇ语典(语典)(1).即语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又中国语言文字分离,向无文典语典,languagegrammar之教,因此措辞设句之法,不能分明。”参见“语法”。(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处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汉语大词典(1).即语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又中国语言文字分离,向无文典语典,languagegrammar之教,因此措辞设句之法,不能分明。”参见“语法”。(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其他释义1.即语法。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1.现代报刊英语引喻主要指出自近代生活各个领域的词语典故。
2.后世褒贬不一,但千百年来,他已成为美男子的符号,鲜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3.苗语中存在差比句补语,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苗语的型和前置词型特征比汉语典型。
4.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5.西汉开国功臣,“拔旗易帜”“背水一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典故均与其有关。
6.千百年来,他已成为美男子符号,顽强地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7.习语和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人民大众口头语典范的实录。
8.且休得言语,典乃大才大忠之人,诛杀李典乃与天下为敌也,非不可诛杀,反得重礼相待,若归吾等麾下,可比十万雄兵。
9.朝鲜著名作家柳梦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其中的各类语典和事典,并以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单用、叠用等各种形式将这些典故引入自己的散文。
10.英语典故性成语含有丰富的内容、精深的含义及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读音:yǔ,yù
[yǔ]
[ yǔ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 yù ]1. 告诉:不以语人。
读音:diǎn
[diǎn]
(1)(名)典范性书籍。
(2)(名)标准;法则:~范。
(3)(名)典故:用~。
(4)(名)典礼:盛~。
(5)(动)旧时用土地、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