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士
【拼音】:qǔ shì
【注音】:ㄑㄨˇㄕˋ
【结构】:取(左右结构)士(独体结构)
【简体】:取士
【繁体】:取士
词语解释取士qǔshì。(1)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取士[qǔshì]⒈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例开科取士。英choosescholarsasofficials;
基础解释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开科取士
引证解释⒈选取士人。引《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唐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轡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清朱士琇《道南讲授序》:“盖自宋理宗后,文公之书满天下,迄明以朱註取士,则流传益盛。”
网络解释取士取士拼音qǔshì《孟子·告子下》,出处《孟子·告子下》。
综合释义选取士人。《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唐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轡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清朱士琇《道南讲授序》:“盖自宋理宗后,文公之书满天下,迄明以朱註取士,则流传益盛。”取士[qǔshì]选用人才。《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网友释义取士拼音qǔshì《孟子·告子下》,出处《孟子·告子下》。
汉语大词典选取士人。《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唐韩愈《答吕医山人书》:“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清朱士琇《道南讲授序》:“盖自宋理宗后,文公之书满天下,迄明以朱注取士,则流传益盛。”
国语辞典选用人才。取士[qǔshì]⒈选用人才。引《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辞典修订版选用人才。《孟子.告子下》:「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其他释义1.选取士人。
1.继上品极精彩的辩难之后,八股作为明代取士重中之重,自然也会在本文前期占上极大比重。
2.当年八股取士,也能挑选出于谦、张居正这样的旷世奇才,如今的应试教育更是培养出无数的英杰进入社会各个阶层。
3.八股取士天子路,将军昌院报国门。
4.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5.科考取士由吏部组织专班进行,条件要求朝廷早有标准,他们量才录用,按标准取士。
6.位于云南腾冲县西南的和顺古镇,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
7.战俘处置后,我看我朝应该开科取士,多选贤才,才能国运兴盛。
8.鉴于幕府眼下人才匮乏,属下恳请都督因陋就简,立即下令开科取士。
9.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10.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读音:qǔ
[qǔ]
(动)选取:~道|录~|可~。
读音:shì
[shì]
(1)(名)古代指未婚的男子。
(2)(名)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3)(名)士人:~农工商。
(4)(名)军人:~气。
(5)(名)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中~|下~。
(6)(名)指某些种技术人员:护~|医~。
(7)(名)对人的美称:女~|烈~。
(8)(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