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
【拼音】:yóu yì
【注音】:一ㄡˊ一ˋ
【结构】:邮(左右结构)驿(左右结构)
【简体】:邮驿
【繁体】:郵驛
词语解释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邮驿[yóuyì]⒈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
基础解释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
引证解释⒈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引《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驛,私请则非功曹所持。”宋曾巩《驾部制》:“舆马輦乘之奉,邮驛圉牧之治,中臺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清陈廷敬《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驛递颅。”
网络解释邮驿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中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元以后多称驿站﹐尚有亭﹑舍﹑馆﹑铺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驿传的国家之一。驿传为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中外往来作出了贡献。
综合释义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驛,私请则非功曹所持。”宋曾巩《驾部制》:“舆马輦乘之奉,邮驛圉牧之治,中臺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清陈廷敬《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驛递颅。”邮驿[yóuyì]旧称传递官方文书的地方。《新语.至德》:「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汉语大词典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后汉书·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宋曾巩《驾部制》:“舆马辇乘之奉,邮驿圉牧之治,中台要务,主以郎曹。敷求得人,俾任吾事。”清陈廷敬《平滇雅·滇池》诗:“降幡夕竖,逆骇纵横,林野涂脑,邮驿递颅。”
国语辞典旧称传递官方文书的地方。邮驿[yóuyì]⒈旧称传递官方文书的地方。引《新语·至德》:「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辞典修订版旧称传递官方文书的地方。《新语.至德》:「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其他释义1.驿站,传舍。传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曰驿。
1.广元地处蜀道核心地段,从北至南的剑门蜀道,一路上邮驿伫立,雄关当道,险隘叠起,实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北宋初年,邮驿通信的凭信原国驿券,是一纸证明,当时又叫做“头子”。
3.为了方便游客投寄,皇家邮驿内专门设置了书写台、盖戳台和嵌入式明信片展架,游客可自助加盖纪念邮戳。
4.官牧马主要为军事、邮驿交通需要服务.
5.北宋初年,邮驿通信的凭信原国驿券,是一纸证明,当时又叫做“头子”。(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
6.广元地处蜀道核心地段,从北至南的剑门蜀道,一路上邮驿伫立,雄关当道,险隘叠起,实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www.chazidian.com/zj-391552/造句网)
读音:yóu
[yóu]
(1)(动)邮寄;邮汇:上月给家里~了二十元。
(2)(形)有关邮务的:~包|~车|~费|~件|~局|~票|~亭|~筒。
读音:yì
[yì]
(名)驿站。现在多用于地名:龙泉~(在四川)|郑家~(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