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拼音】:zhú zhī
【注音】:ㄓㄨˊㄓ
【结构】:竹(左右结构)枝(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竹子的小枝。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竹枝[zhúzhī]⒈竹子的小枝。⒉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⒊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基础解释1.竹子的小枝。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引证解释⒈竹子的小枝。引唐杜甫《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唐刘沧《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⒉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引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诗:“盪桨巴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羌笛。”宋范成大《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金陵纪青……女名映淮,字阿男,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朱自清《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⒊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网络解释竹枝竹枝:汉语名词
综合释义竹子的小枝。唐杜甫《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唐刘沧《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诗:“盪桨巴童歌《竹枝》,连檣估客吹羌笛。”宋范成大《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麴米新篘但有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金陵纪青……女名映淮,字阿男,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疎树几行。不与行人綰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朱自清《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竹枝,词牌名,又名“巴渝辞”“竹枝词”“竹枝子”。以皇甫松词《竹枝·芙蓉并蒂》为正体,单调十四字,两句两平韵。另有单调十四字,两句两仄韵和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的两种变体。代表作品有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等。
汉语大词典(1).竹子的小枝。唐杜甫《示从孙济》诗:“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唐刘沧《题古寺》诗:“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诗:“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宋范成大《夔门即事》诗:“《竹枝》旧曲元无调,曲米新篘但有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纪映淮》:“金陵纪青……女名映淮,字阿男,尝有《秦淮竹枝》云:‘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朱自清《中国歌谣》三:“《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其他释义1.竹子的小枝。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1.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3.昨夜才降了温,早晨凉气甚重,斑竹枝叶青翠欲滴,每片叶子上都盛着新下的露水,几个女子细心地一滴一滴采集到小竹筒里,清寒彻骨,带着竹叶淡雅的香气。
4.青青这才放下心来,跟随在林哲身边,不时用手中的竹枝打扫斑竹之间的蜘蛛网,还帮林哲将掉落地上的枯竹叶用竹筢子扒拢到一起,方便林哲装篓。
5.“陈文丁画”丛书包括《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四种五册,今年四月底出齐。
6.而把二人的竹枝词进行对比,又可以发现他们的竹枝词的语言特点也不尽相同,王初桐在竹枝词的外在形式上比起王象春的竹枝词更为严谨。
7.大家多使用蘸水笔,买一个钢笔尖,绑在竹枝条上书写,墨水用蓝色染料和清水自己制作。
8.老师的眼睛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终身不变!老师的眼睛像六月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使我感觉到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9.《巴渝舞》和《竹枝歌》是賨人文化的代表作,这种瑰丽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宕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0.她像是一只刺猬,他喜欢拿着一个小竹枝挑拨她,看她剑拔弩张的样子。
读音:zhú
[zhú]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
读音:zhī
[zhī]
1.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 )。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2. 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
3. 古同“支”,支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