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拼音】:lí sāo
【结构】:離(左右结构)騷(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遭遇忧患。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离骚》汉·王逸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谏君也。”文体之一种。牢骚。曲名。泛指词赋、诗文。
网络解释离骚(屈原诗作)《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网友释义《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国语词典楚辞篇名。战国时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怀王,因谗言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全文词采雅丽,为一长篇韵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或称为《离骚经》、《楚骚》。
读音:lí
[lí]
1.相距,隔開:距~。太陽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2.離開,分開:分~。~別。~家。~散(sàn)。~職。~異。~間(jiàn)。支~破碎。
3.缺少:辦好教育~不開教師。
4.八卦之一,符號是“☲”,代表火。
5.古同罹,遭受。
6.古同縭,婦女的佩巾。
7.〔~~〕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8.姓。
读音:sāo
[sāo]
1.刷馬。
2.指用手撓。
3.騷擾;動亂。
4.憂愁。
5.詩體的一種。即楚辭體。
6.專指《離騷》。
7.泛指詩文。參見“騷文”、“騷壇”。
8.淫蕩。
9.指雄性的牲畜。參見“騷牛”、“騷馬”。
10.舊時兒童取羊後脛膝輪骨決勝負的用語。
11.通“臊”。腥臭。
12.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