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笠辞
【拼音】:sān lì cí
【注音】:ㄙㄢㄌ一ˋㄘˊ
【结构】:三(独体结构)笠(上下结构)辞(左右结构)
【繁体】:三笠辭
词语解释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三笠辞[sānlìcí]⒈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
引证解释⒈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引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之十五:“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辞》。”原注:“仲麿使於唐,将还,从明州上舟,望月作歌,世传为絶唱,《三笠山辞》是也。”
网络解释三笠辞三笠辞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ānlìcí,意思是日本人阿部仲麿。
综合释义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之十五:“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辞》。”原注:“仲麿使於唐,将还,从明州上舟,望月作歌,世传为絶唱,《三笠山辞》是也。”
网友释义三笠辞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ānlìcí,意思是日本人阿部仲麿。
汉语大词典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之十五:“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辞》。”原注:“仲麿使于唐,将还,从明州上舟,望月作歌,世传为绝唱,《三笠山辞》是也。”
其他释义1.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lì
[lì]
(名)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斗~|竹~|草~。
读音:cí
[cí]
(1)(名)优美的语言:~令。
(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
(3)(动)告别:~行。
(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
(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