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郎
【拼音】:wén lín láng
【注音】:ㄨㄣˊㄌ一ㄣˊㄌㄤˊ
【结构】:文(独体结构)林(左右结构)郎(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2.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文林郎[wénlínláng]⒈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⒉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基础解释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
引证解释⒈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⒉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
网络解释文林郎文林郎:古代文官散官名
综合释义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汉语大词典(1).文散官名。隋置,取北齐征文学之士充文林馆之义。历代因之。见《通典·职官十六》、《续通典·职官十六》。(2).一种梨的别名。蒲中产好梨,传说唐太宗时有凤栖于梨树上,后所产梨,果肉细腻,红颊玉液,因名凤栖梨。至宋,另有一家独出一种,备众梨之美,又超过了凤栖梨。其人尝进献,得官文林郎,因以为名。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1.许麾历任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lín
[lín]
(1)(名)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树~|竹~|山~|防风~。
(2)(名)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艺~|碑~。
(3)(名)林业:农~牧副渔。
(4)(名)(Lín)姓。
读音:láng,làng
[láng]
[ láng ]1.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2.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3.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4.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5. 姓。
[ làng ]1. 〔屎壳郎〕“蜣螂”的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