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母
【拼音】:wén mǔ
【注音】:ㄨㄣˊㄇㄨˇ
【结构】:蚊(左右结构)母(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6米,树冠开展。嫩枝端具星状鳞毛,小枝呈Z字形。顶芽歪斜,暗褐色。单叶互生,叶厚革质,光滑,椭圆形或倒卵形,顶端钝,既不宽楔形,平滑无毛,背面叶脉略隆起,全缘。4-5月开花,总状花序,苞片针形。蚊母[wénmǔ]⒈亦作“蟁母”。⒉即蚊母鸟。
引证解释⒈亦作“蟁母”。即蚊母鸟。参见“蚊母鸟”。引《说郛》卷二引唐段公路《北户录·蚊母》:“端新州有鸟,类青鯢而觜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羣出其口……《广志》云:蚊母,此鸟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为扇,唯辟蚊子。”
综合释义亦作“蟁母”。即蚊母鸟。《说郛》卷二引唐段公路《北户录·蚊母》:“端新州有鸟,类青鯢而觜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羣出其口……《广志》云:蚊母,此鸟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为扇,唯辟蚊子。”参见“蚊母鸟”。
汉语大词典亦作“蚊母”。即蚊母鸟。《说郛》卷二引唐段公路《北户录·蚊母》:“端新州有鸟,类青鲵而觜大,常在池塘间捕鱼而食,每作一声则有蚊子群出其口……《广志》云:蚊母,此鸟吐出蚊也。土人云其翅堪为扇,唯辟蚊子。”参见“蚊母鸟”。《汉语大词典》:蚊母鸟(蚊母鸟) 拼音:wénmǔniǎo亦作“蚊母鸟”。即夜鹰。昼伏夜出,捕食蚊虻。旧时以为此鸟吐蚊,故名。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蚊母鸟,形如青鹢,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亦呼为吐蚊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江东有蚊母鸟,亦谓之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子于丛苇间,湖州尤甚。”明宋濂《逐鷏文》:“江东有蚊母鸟,生池泽茹藘中……每鸣,吐蚊一二升。”
其他释义1.亦作'蟁母'。2.即蚊母鸟。
1.昨日,宜昌市野保专家称,库区内濒危植物学会了“曲线求生”,在大坝下游发现大量的蔬花水柏枝和中华蚊母。
2.这里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香獐、云豹、武陵鲵、小灵猫等国家珍贵保护动物,有成片的珙桐、中华蚊母等古老珍稀植物。
3.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我国特有的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华蚊母在长江区域的集中生长带逐渐消失,乌江流域成为中华蚊母的最后一处家园。
4.中华蚊母,我国特有植物,虽暂时没被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但它对研究消落带植物,解决消落带生态治理问题以及用于景观植物都具有重要价值。
5.植物驯化基地里除了新植物,还栽种着不少稀有、渐危,乃至濒危的珍稀野生保护植物,如珙桐、中华蚊母等。
6.工作人员告诉大家,水电站工程从开工建设到现在一直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比如为黑叶猴、古木大树、中华蚊母等珍稀动物“安新家“。
7.奉节一农民为珍稀植物“中华蚊母”建立“家园”。
8.其叶若荷,其茎似铁的是荷叶铁线蕨;枝挺叶茂,如一位磊落不羁的名士的是疏花水柏枝;中华蚊母树正绽放出片片嫩芽……
9.时而呆立芦根,张口叫鸣,其声怪异,如人呕吐;时而从口中排出异物,浊如孑孓;时人疑蚊孽是它口中吐出,故称它为蚊母鸟,或吐蚊鸟。
10.何超全)库区蓄水之际,三峡库区的特有植物“中华蚊母”,在三峡珍稀植物园开花结果。
读音:wén
[wén]
(名)一种昆虫;幼虫和蛹生长在水中;雌蚊吸人畜的血液;会传播疾病;是害虫:~子。
读音:mǔ
[mǔ]
(1)(名)母亲:~女|老~。
(2)(名)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伯~|姑~|姨~。
(3)(形)(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的):~鸡|~牛。
(4)(形)(~儿)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
(5)(名)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机|失败乃成功之~。
(6)(Mǔ)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