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
【拼音】:dēng sān
【注音】:ㄉㄥㄙㄢ
【结构】:登(上下结构)三(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登三[dēngsān]⒈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⒉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基础解释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引证解释⒈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引《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李善注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裴駰集解引韦昭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呼韩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踪七十。”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高祖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太宗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⒉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引唐李商隐《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冯浩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网络解释登三登三,dēngsānㄉㄥㄙㄢ登三。
综合释义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李善注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裴駰集解引韦昭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呼韩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踪七十。”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高祖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太宗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唐李商隐《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冯浩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汉语大词典(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李善注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呼韩之旧仪,拜銮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踪七十。”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高祖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太宗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唐李商隐《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冯浩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1.无事不登三宝殿,皇上今日怎会有闲空到哀家这慈仁宫来?
2.东翁真是料事如神,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卑职的确有事找东翁!
3.陈兄弟说笑了,我们大老粗,什么都不懂,今天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又来麻烦你了!
4.你手底下那些人抓抓小偷小摸还行,办起正事我可就不敢恭维了,说吧,你小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什么屁快放!
5.你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次前来有何要事?
6.实不相瞒,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有一批山东来的货,在韩庄被人扣了。
7.这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俩家伙今天来这里一定又有什么勾当。
8.她一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神情,很明显,这不是一次随意造访。
9.嫦娥温文尔雅磊磊落落,不失上界大家风范,“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件小事有求于龙君。
10.你小子平时那么忙,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读音:dēng
[dēng]
(1)(动)上、升:~山。
(2)(动)刊登或记载:~记。
(3)(动)踩、踏:用力踩~。
(4)(形)成熟:五谷丰~。
(5)(动)〈方〉穿(鞋、裤等):~上鞋。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