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
【拼音】:wǔ zàng
【注音】:ㄨˇㄗㄤˋ
【结构】:五(独体结构)藏(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中医术语。也称“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也分属于五藏。五藏[wǔzàng]⒈中医术语。也称“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也分属于五藏。
引证解释⒈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引《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唐颜师古注:“臧,五臧也。”宋苏轼《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⒉佛教的五类经典。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
网络解释五藏1“五藏”,则是“藏象”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用通俗点的比喻来说,就是隐藏在脉络中的五个人体机能器官。配合周身脉络,完成机体的正常活动。⑵五藏(音藏cang)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之五脏分藏。
综合释义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唐颜师古注:“臧,五臧也。”宋苏轼《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佛教的五类经典。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
汉语大词典(1).亦作“五臧”。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唐颜师古注:“臧,五臧也。”宋苏轼《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2).佛教的五类经典。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
其他释义中医术语。也称“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也分属于五藏。
1.轰的一声巨响,强劲的气劲将凌沧海轰出数丈之远,顿时五藏六府受其重创,胸骨不知被震断了几根,五官皆被强力气劲震得鲜血直流。
2.兽化后血气运行太猛,导致毒疮破裂,且毒已深入五藏六府,我已经无力回天。
3.能平衡血压,调节血脂、血糖,防胆固醇,保护肝肾,增强免疫力,预防便秘,帮助清除五藏废弃物,更可做饭食用。
4.柳若水吸入魔罗鬼气后,昏迷的她却全身颤抖,仿佛自身在抵御着这鬼气的入侵,可是毫无武学根基的她,瞬间被魔罗鬼气攻破防线,侵入至五藏六府内。
5.那人状若癫狂,愤怒、绝望、无奈的叫道,而后好像受到什么刺激似的,右手一震,雷震宇只觉得胸口处传来撕心裂肺的疼痛,五藏六府就要碎裂一般。
6.毒大息,念在钱财散亡,恐不得久保,疾病连年,不离枕席,医所不愈,结气不解,计念之日夜羸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藏不安,脾为不磨,是正在不全之部短气。
7.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8.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9.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0.行至山腰,有一处负责接引的茶舍,是五藏剑宗专门设置的,此处转左,便可到五藏剑宗的白金剑堂,继续上行,则可到金顶山东华顶。
读音:w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读音:cáng,zàng
[zàng]
[ cáng ]1.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2.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 zàng ]1.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2.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
4. 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5. 古同“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