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讳
【拼音】:jiā huì
【注音】:ㄐ一ㄚㄏㄨㄟˋ
【结构】:家(上下结构)讳(左右结构)
【简体】:家讳
【繁体】:家諱
词语解释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
基础解释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
引证解释⒈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引《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汉郑玄注:“谓臣言於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旧唐书·懿宗纪》:“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閒官者。’”宋王谠《唐语林·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清何琇《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右军,王览之后也。”
网络解释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综合释义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汉郑玄注:“谓臣言於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旧唐书·懿宗纪》:“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閒官者。’”宋王谠《唐语林·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清何琇《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右军,王览之后也。”家讳[jiāhuì]祖先与父亲的名讳。《唐语林.卷三.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也称为「私讳」。
汉语大词典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汉郑玄注:“谓臣言于君前,不辟家讳,尊无二。”《旧唐书·懿宗纪》:“洙奏状称:‘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虽文字有殊,而声韵难别,请改授閒官者。’”宋王谠《唐语林·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清何琇《樵香小记》卷上:“《兰亭序》‘后之揽者’句,‘揽’当为‘览’,或云通用,或云误笔,其实乃自避家讳,故加‘扌’旁。右军,王览之后也。”
国语辞典祖先与父亲的名讳。
辞典修订版祖先与父亲的名讳。《唐语林.卷三.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也称为「私讳」。
其他释义1.旧谓父祖的名讳。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
读音:jiā,jie,gū
[jiā]
[ jiā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长(zhǎng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家风。家训。家规。家喻户晓。如数家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3. 居住:“可以家焉”。
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家祖。家父。家翁。家母。家慈。
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家畜。家禽。
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家。农家。
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行(háng )家。作家。科学家。
8. 学术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诸子百家。
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家人家。
10. 姓。
[ jie ]1. 词尾,同“价”:整天家。成年家。
[ gū ](古汉语)
名词
1.古通“姑” 。如:阿家(称婆婆);阿家阿翁
2.另见 jiā
读音:huì
[huì]
(1)(动)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讳:隐~|直言不~。
(2)(名)忌讳的事情:犯了他的~了。
(3)(名)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