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巾帻
【拼音】:píng jīn zé
【注音】:ㄆ一ㄥˊㄐ一ㄣㄗㄜˊ
【结构】:平(独体结构)巾(独体结构)帻(左右结构)
【繁体】:平巾幘
词语解释见“平上帻”。平巾帻[píngjīnzé]⒈见“平上帻”。
基础解释见“[[平上帻]]”。
引证解释⒈见“平上幘”。
网络解释平巾帻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字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
汉语大词典见“平上帻”。《汉语大词典》:平上帻(平上帻) 拼音:píngshàngzé亦称“平巾帻”。魏晋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至隋,侍臣及武官通服之。唐时因制,为武官、卫官公事之服,而天子、皇太子乘马则服之。见《新唐书·车服志》。《三国志·魏志·贾逵传》“充,咸熙中为中护军”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李孚传》:“及到梁淇……自著平上帻,将三骑,投暮诣邺下。”《晋书·舆服志》:“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通志·器服一》:“武弁、平巾帻,诸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
其他释义1.见'平上帻'。
1.门两侧各站一戎服门吏,头戴平巾帻,着裲裆、袴褶,腰系銙带,手拄仪刀。
读音:píng
[píng]
(1)(形)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板|路很~。
(2)(动)使平:~了三亩地。
(3)(动)跟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槽|~列|~局。
(4)(形)平均;公平:~分|持~之论。
(5)(形)安定:风~浪静|心~气和。
(6)(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
(7)(动)抑止(怒气):你~~气。
(8)(形)经常的;普通的:~时|~淡。
(9)(名)平声:~仄|~上去入。(Pínɡ)姓。
读音:jīn
[jīn]
(名)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小块的纺织品:手~|毛~|头~|围~|领~|枕~。
读音:zé
[zé]
(名)古代的一种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