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
【拼音】:xiàn lìng
【注音】:ㄒ一ㄢˋㄌ一ㄥˋ
【词性】:名词。
【结构】:县(上下结构)令(上下结构)
【简体】:县令
【繁体】:縣令
词语解释县令xiànlìng。(1)官名,旧时一县的行政长官。县令[xiànlìng]⒈官名,旧时一县的行政长官。例今之县令。——《韩非子·五蠹》会县令摄篆。——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县令遣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英countymagistrate;
基础解释职官名。古代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
引证解释⒈高名令闻。引《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成玄英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⒉一县之行政长官。周有县正,掌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秦汉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晋隋因之。唐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宋因唐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元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引《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唐韩愈《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胡三省注:“古者县大夫,至春秋时有邑大夫。县令,起于战国之时,秦汉因之。”
网络解释县令县令:官名,读音xiànlìng。指的是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程凤金、狄仁杰、秦锡琈等。
综合释义职官名。古代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成玄英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一县之行政长官。周有县正,掌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秦汉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晋隋因之。唐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宋因唐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元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唐韩愈《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胡三省注:“古者县大夫,至春秋时有邑大夫。县令,起于战国之时,秦汉因之。”
网友释义县令:官名。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
汉语大词典高名令闻。《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成玄英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于至道。”一县之行政长官。周有县正,掌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秦汉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晋隋因之。唐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宋因唐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元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唐韩愈《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胡三省注:“古者县大夫,至春秋时有邑大夫。县令,起于战国之时,秦汉因之。”
国语辞典职官名。古代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历代的名称略有不同,周代称为「县正」,春秋时称为「县宰」,秦汉时,县万户以称为「县令」,不及万户者称为「县长」,明清置「知县」,民初称为「县知事」,今则称为「县长」。县令[xiànlìng]⒈职官名。古代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历代的名称略有不同,周代称为「县正」,春秋时称为「县宰」,秦汉时,县万户以称为「县令」,不及万户者称为「县长」,明清置「知县」,民初称为「县知事」,今则称为「县长」。近县长邑宰
辞典简编版古代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 【造句】现代的县长,古代或称为「县令」,是由朝廷指派任免的。
英语county leadermagistrate of a county
其他释义1.高名令闻。
近义词 县长
1.比起强装威风的林县令,血染征衣却昂首而行的少年简直就是宋玉再世,潘安复生。
2.甚至先后曾有三位县令,因境内多次发生命案劫案,无法破案被黜免。
3.现在从清官册中看,寇准到霞谷县连坐三任县令,共九年时间,百姓称颂他是官清如水,心明如镜,爱民如子,断案如神。
4.县里传闻说是顾氏和邻居杨三有染,杀害了范受之,县令把俩人抓来,严刑拷打,顾氏和杨三熬刑不过,“皆诬服”。
5.走吧,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咱们去迎迎吴县令,今儿个咱们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这叫先礼后兵,对不对?
6.生性固执的县令郿道九却不肯以野鹅充作天鹅,唐太宗乔装算命先生,欲向其道明心事,却被打了一巴掌。
7.后来,武大郎的一位盟兄弟却因为琐事与他产生嫌隙,这位仁兄联合当地恶霸西门庆到处散播武县令夫妇的谣言,谣言最终被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写进了小说里。
8.后来,武大郎的一位盟兄弟因为琐事与他产生嫌隙,这位仁兄联合当地恶霸西门庆到处散播武县令夫妇的谣言,谣言最终被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写进了小说里。
9.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出自:唐·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比喻人生应当光明清白。
10.朗如日月,清如水镜。《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比喻人生应当光明清白。
读音:xiàn,xuán
[xiàn]
[ xiàn ]1. 行政区划单位,旧时属于州、府、道,现由直辖市、地级市、自治州等领导。
2. 姓
[ xuán ]1. 古同“悬”。
读音:líng,lǐng,lìng
[lìng]
[ líng ]1.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lǐng ]1.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 lìng ]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2.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3. 使,使得:令人兴奋。
4. 时节:时令。节令。
5. 美好,善: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令。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