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仪
【拼音】:líng yí
【注音】:ㄌ一ㄥˊ一ˊ
【结构】:灵(上下结构)仪(左右结构)
【繁体】:靈儀
词语解释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2.死者的遗像。3.出殡时的仪仗。灵仪[língyí]⒈神灵或圣贤的图像。⒉死者的遗像。⒊出殡时的仪仗。
基础解释神灵或圣贤的图像。死者的遗像。出殡时的仪仗。
引证解释⒈神灵或圣贤的图像。引南朝梁武帝《舍事道法诏》:“啟瑞迹於天中,烁灵仪於像外。”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灵仪若在,列配如初。”《宋史·乐志十五》:“珍金铸像灵仪睟,集福庇烝民。”⒉死者的遗像。引《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裴用》:“因设灵仪,招魂以葬。”⒊出殡时的仪仗。引唐权德舆《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二:“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
网络解释灵仪灵仪(língyí)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神灵或圣贤的图像。
综合释义神灵或圣贤的图像。南朝梁武帝《舍事道法诏》:“啟瑞迹於天中,烁灵仪於像外。”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灵仪若在,列配如初。”《宋史·乐志十五》:“珍金铸像灵仪睟,集福庇烝民。”死者的遗像。《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裴用》:“因设灵仪,招魂以葬。”出殡时的仪仗。唐权德舆《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二:“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
汉语大词典(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南朝梁武帝《舍事道法诏》:“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灵仪若在,列配如初。”《宋史·乐志十五》:“珍金铸像灵仪睟,集福庇烝民。”(2).死者的遗像。《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唐薛用弱《集异记·裴用》:“因设灵仪,招魂以葬。”(3).出殡时的仪仗。唐权德舆《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二:“配礼归清庙,灵仪出直城。”
1.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2.那边辞灵仪式和起棺仪式已经结束,赵老头安排人已经将棺材装上了车,走到于辰面前请示于辰是不是出发。
3.有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阿诗玛等无数象生石,细看确有几分像。
4.你小弟?是胜龙吧,今年考上学院的那个小不点,对了,你之前说过今天是胜龙第一次通灵仪式吧,怎么,成功了!
5.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阿诗玛等无数象生石,细看确有几分像。
6.爱尔兰式的守灵仪式上没有哭泣.
7.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8.1998年协天庙信众捐资60万元人民币对周仓墓进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湾省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先生,将对周仓将军重塑金身,以分灵仪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圣之灵。
9.祭灵仪式上不许乱说话,要尊重死者.
10.尽管迫于地方压力东京方面已同意提供财政支持,中央政府毫无远见地在国会上就祭灵仪式陷入了争吵。
读音:líng
[líng]
(1)(形)灵活;灵巧:~敏|~机|~便|心~手巧|耳朵很~|机件失~|资金周转不~。
(2)(名)精神;灵魂:心~|英~。
(3)(名)神仙或关于神仙的:神~|~怪。
(4)(形)灵验:~药|这个法子很~。
(5)(名)灵柩或关于死人的:守~|移~|停~|~位|~前摆满了花圈。
读音:yí
[yí]
(1)(名)人的外表:~表|~容|威~。
(2)(名)礼节;仪式:司~|行礼如~。
(3)(名)礼物:贺~|谢~。
(4)(动)〈书〉倾心;向往:心~已久。
(5)(Yí)姓。
(6)(名)仪器:~表|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