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
【拼音】:zhèng biàn
【注音】:ㄓㄥˋㄅ一ㄢˋ
【词性】:名词。
【结构】:政(左右结构)变(上下结构)
【简体】:政变
【繁体】:政變
词语解释政变zhèngbiàn。(1)国家统治机构中的一部分人采取某种手段造成政权的突然变更。
基础解释(动)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采取军事或政治手段造成国家政权的突然变更:发动~|宫廷~。
引证解释⒈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采取军事或政治手段造成的国家政权的突然变更。引林学衡《哭钝初》诗:“芳菲乱眼春无主,政变寒心死倘休。”朱东润《杜甫叙论》第一章:“睿宗是在宫廷政变中即位的。”
网络解释政变政变指统治集团少数人通过密谋,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转移的行为。政变不改变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国民也不参与。常见的类型有军事政变和非军事政变,流血政变和不流血政变。政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的纯粹是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利,有的是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有的是反动势力的复辟或复旧,有的是国际强权势力通过代理人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别国政府。政变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亦不同。政变一般发生在尚未建立民主政体,或民主政体不够完备,缺乏正常的政府更替机制的国家。
汉语大词典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采取军事或政治手段造成的国家政权的突然变更。林学衡《哭钝初》诗:“芳菲乱眼春无主,政变寒心死倘休。”朱东润《杜甫叙论》第一章:“睿宗是在宫廷政变中即位的。”
国语辞典进行推翻或改变现行体制的行动,称为「政变」,如:「军事政变」、「流血政变」。
辞典修订版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突然改变政府制度,或撤换最高权力人物的行动,称为「政变」,如:「军事政变」、「流血政变」。
辞典简编版以武力或政治手段,突然改变政府制度,或撤换最高权力人物的行动。 【造句】军事政变、流血政变
英语couppalace revolutionpalace coupmilitary coup
法语coup d'Etat
其他释义通常指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采取突然的军事或政治行动夺取政权,造成政府的更迭。有的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有的是革新派、改良派对保守派、顽固派夺权,有的是反动势力复辟,有的是帝国主义者通过其代理人采取的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动。
1.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他开始了服装出口企业,兴都库什山脉,跑出来的喀布尔和新德里,直到1978年,当共产主义政变瘫痪在阿富汗的行动。
3.拉丁美洲人不会轻易忘记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那时候军事政变、“肮脏战争”、和“失踪的人”是他们那个地区的主要特征。
4.洪都拉斯被罢免总统塞拉亚14日呼吁洪都拉斯国民抵制临时政府,并驱逐政变者。
5.政变前,政府本有天津阅操之安排;政变后阅操即停止。
6.如果我们允许政变者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经济将恶化。
7.当天,约5000余名来自泰北、泰东北各府的“红衫军”领导人齐聚呵叻府,商讨可能发生的军事政变及反制反政府群体“封锁曼谷”行动的应对之策。
8.据埃菲社2月20日报道,在美国批评委内瑞拉政府对反对派的“恐吓升级”之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当天指责美国“跳出来保护政变者”。
9.法新社30日报道说,冈比亚军方消息人士透露,当天发生一场未遂政变,政变者被忠于总统的部队击退。
10.克里姆林宫为纪念他们而推出的自由俄罗斯保卫者荣誉奖章自2001年起就再没有颁发过,由当年反政变人士组成的团体说,他们已不再做奖章获得者的提名推荐。
读音:zhèng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4. 姓。
读音:biàn
[biàn]
(1)(动)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
(2)(动)改变(性质、状态);变成:后进~先进。
(3)(动)使改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4)(形)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5)(动)变卖:~产。
(6)(名)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乱。
(7)(名)指变文:目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