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
【拼音】:sū gōng dī
【注音】:ㄙㄨㄍㄨㄥㄉ一
【结构】:苏(上下结构)公(上下结构)堤(左右结构)
【繁体】:蘇公堤
词语解释1.亦称'苏堤'。亦称'苏堤'。2.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3.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基础解释亦称/'苏堤/'。亦称/'苏堤/'。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引证解释⒈亦称“苏堤”。亦称“苏隄”。⒉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参阅《宋史·河渠志七》。引明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荡漾春风来,苏公堤边花正开。”《西湖志·名胜一》:“苏隄春晓,为十景之首。”清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诗:“苏堤二月春如水,杜牧三生髩有丝。”⒊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网络解释苏公堤“苏公堤”又称苏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筑成,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
综合释义亦称“苏堤”。亦称“苏隄”。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明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荡漾春风来,苏公堤边花正开。”《西湖志·名胜一》:“苏隄春晓,为十景之首。”清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诗:“苏堤二月春如水,杜牧三生髩有丝。”参阅《宋史·河渠志七》。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汉语大词典亦称“苏堤”。亦称“苏堤”。1.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明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荡漾春风来,苏公堤边花正开。”《西湖志·名胜一》:“苏堤春晓,为十景之首。”清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苏堤二月春如水,杜牧三生鬓有丝。”参阅《宋史·河渠志七》。(2).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读音:sū
[sū]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苏。
3. 昏迷中醒过来:苏生。苏醒。死而复苏。
4. 缓解,解除:以苏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苏剧。苏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
读音:gōng
[gōng]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读音:dī
[dī]
(名)沿河或沿海防水的建筑物;多用土石等筑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