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白
【拼音】:tōng bái
【注音】:ㄊㄨㄥㄅㄞˊ
【结构】:通(半包围结构)白(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1.犹通帛。2.通报;传达。通白[tōngbái]⒈犹通帛。⒉通报;传达。
基础解释犹通帛。通报;传达。
引证解释⒈犹通帛。引《战国策·齐策一》“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宋姚宏注:“通白曰章幅,变易之使与秦旗相同,欲以袭秦。”⒉通报;传达。引明叶权《贤博编》:“适世蕃召举子为豪饮,因为通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王氏弟来省姊,宴於内寝。成适至,家人通白,周坐命邀之。”
综合释义犹通帛。《战国策·齐策一》“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宋姚宏注:“通白曰章幅,变易之使与秦旗相同,欲以袭秦。”通报;传达。明叶权《贤博编》:“适世蕃召举子为豪饮,因为通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王氏弟来省姊,宴於内寝。成适至,家人通白,周坐命邀之。”
汉语大词典(1).犹通帛。《战国策·齐策一》“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宋姚宏注:“通白曰章幅,变易之使与秦旗相同,欲以袭秦。”(2).通报;传达。明叶权《贤博编》:“适世蕃召举子为豪饮,因为通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王氏弟来省姊,宴于内寝。成适至,家人通白,周坐命邀之。”
1.总统府在十年间将会有一个数字化区域,使这种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通白领的生活方式。
2.北京一套普通住宅的价格是普通白领年薪的32倍。
3.改从卢龙口进兵,堑山堙谷,潜行五百余里,乃通白擅,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4.针线包的面料是一块土黄色布料,好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一种粘胶布,挺厚实,里子的布料是普通“白洋布”。
5.研究者开发出一种生成真彩色全息图的新方法,使图象可以用普通白光从任何角度观察。
6.天然黄色家蚕丝的颜色鲜艳,光泽感优于普通白色家蚕丝和柞蚕丝。
7.一头饥饿的土豚可以用前爪一直挖通白蚁巢穴坚硬的外壳,然后用它长长的,带有粘性的并且可以像虫子似蠕动的舌头伸进去享受一顿美餐。
8.炒锅加点油烧热,将切好的肉、葱、姜、花椒一起下锅,煸的过程中加料酒,或者普通白酒去腥提味。
9.只见他不过二十三四年纪,剑眉星目,面如冠玉,他虽然只不过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白麻衣衫,但看起来更是温文尔雅,倜傥不群。
10.张六两径直走进三楼办公室,坐下之后灌了一通白水,拉过来大大的白板,将这隋长生给自己的文件袋打开,掏出这一摞厚厚的资料开始翻阅。
读音:tōng,tòng
[tōng]
[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读音:bái
[bái]
(1)(形)像霜、雪的颜色:~布|洁~。
(2)(形)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
(3)(形)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空白:~开水。
(4)(形)没有效果;徒然:~费力气。
(5)(形)无代价;无报偿:~吃|~给。
(6)(名)象征反动:~军|~区。
(7)(动)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
(8)姓。
(9)(名)(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
(10)(动)说明;陈述:表~。
(11)(名)戏曲或歌剧中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对~。
(12)(名)地方话: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