臬司
【拼音】:niè sī
【注音】:ㄋ一ㄝˋㄙ
【结构】:臬(上下结构)司(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宋各路提点刑狱司、元代肃政廉访使司与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臬司[nièsī]⒈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
引证解释⒈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引《元史·奕赫抵雅尔丁传》:“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无庸施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中国邮政,内隶於兵部,外统於臬司。”
网络解释臬司臬司是对宋各路提点刑狱司、元代肃政廉访使司与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臬司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臬司即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
综合释义臬司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臬司即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有监察之责。《元史·奕赫抵雅尔丁传》:“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无庸施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中国邮政,内隶於兵部,外统於臬司。”
汉语大词典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元史·奕赫抵雅尔丁传》:“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无庸施也。”郑观应《盛世危言·邮政上》:“中国邮政,内隶于兵部,外统于臬司。”
其他释义1.元代肃政廉访使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
1.李序然仔细听着,事情牵扯到了自己的臬司衙门,他显得有点紧张。
2.孙本初的那个朋友就是臬司衙门的“刑名师爷”。
3.这个消息绝对让李序然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个盗贼竟然敢到他堂堂的臬司衙门——这里可是专门抓这些罪犯的地方啊。
4.考虑到这一点,我断定盗贼近期会来臬司衙门,于是,就让一驰他们内紧外松,表面疏于防范。
5.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
6.却说杭州臬司接到杭州县道并协镇洋文大惊,即传书办,立刻备移文苏州臬司,札行苏州府县武营,将张廷怀等,按名捉拿无许漏网。
7.明日召见,门生的父亲是现任臬司,门生见了上头要碰头不要碰头?
8.霍兄,天色已晚,我明日还要将这公文送往臬司衙门,不如我们先移席扬州醉仙楼,来个不醉不归可好?
9.王金龙见此案不觉大惊,遂命臬司吊提全案人犯,在按院亲审方得水落石出。
10.应邀前来的达官贵人有三百多号,像藩司葆庚、臬司方?F益、山西首富孔繁岗等都是晋省的一时翘楚。
读音:niè
[niè]
(1)(名)射箭的靶子。
(2)(名)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3)(名)法度;标准。
读音:sī
[sī]
(1)主管。
(2)(动)主持、操作。
(3)(名)一级机关内一部门。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