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
【拼音】:niàn èr shǐ
【注音】:ㄋ一ㄢˋㄦˋㄕˇ
【结构】:廿(独体结构)二(独体结构)史(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即二十二史。廿二史[niànèrshǐ]⒈即二十二史。
引证解释⒈即二十二史。清赵翼撰有《廿二史札记》。详“二十二史”。引清赵翼《放歌》:“撑肠五千卷,纵目廿二史。”
网络解释廿二史廿二史,读音为niànèrshǐ,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二十二史。
汉语大词典即二十二史。清赵翼《放歌》:“撑肠五千卷,纵目廿二史。”清赵翼撰有《廿二史札记》。详“二十二史”。《汉语大词典》:二十二史 拼音:èrshíèrshǐ清乾隆初年刊行《明史》,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清钱大昕著有《二十二史考异》、清赵翼著有《二十二史札记》。参见“二十一史”。
其他释义1.即二十二史。
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谓去病为骠骑将军,无“大”。
读音:niàn
[niàn]
(数)二十。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shǐ
[shǐ]
(1)(名)历史:~学。
(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