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祖
【拼音】:fù zǔ
【注音】:ㄈㄨˋㄗㄨˇ
【结构】:父(独体结构)祖(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父祖[fùzǔ]⒈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
基础解释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
引证解释⒈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引《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魏鉴勋袁闾琨《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智囊团》:“﹝努尔哈赤﹞提出‘七大恨’,以报父祖之仇为号召,组织女真人起兵反明,得到了女真人民的拥护。”
网络解释父祖父祖: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
综合释义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魏鉴勋袁闾琨《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智囊团》:“﹝努尔哈赤﹞提出‘七大恨’,以报父祖之仇为号召,组织女真人起兵反明,得到了女真人民的拥护。”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汉语大词典父亲和祖父。泛指祖先。《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魏鉴勋袁闾琨《试论皇太极的改革及智囊团》:“﹝努尔哈赤﹞提出‘七大恨’,以报父祖之仇为号召,组织女真人起兵反明,得到了女真人民的拥护。”
1.作为留守孩子监护人的祖父、祖母辈,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只管饱,不管教。
2.从简牍材料来看,秦汉子女法律上的孝亲责任主要表现在供养其亲、奔丧居丧、追孝父祖。
3.就要结束寄养生活回城里读书了,临行前,祖父祖母又牵起了石磨,婶婶们还帮着割回了一大堆艾草。
4.中国自唐季,海内分裂,五代世数尤促,又大臣子孙鲜能继述父祖基业。
5.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给年例赏银八百两,赏给蟒缎十五匹。
6.……最可耻的,却是那些袭父祖的余荫,不知绍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恃家门。
7.“帝”起初是指对氏族群体蕃衍作出贡献的父祖辈领袖人物。
8.我外祖父固然是在风华正茂之年就弃世了,当时他只有六十七岁,但是我的祖父,祖母和外祖母却都活到了八十以上。
9.此外,“正实收”分为存根和正页,且盖了骑缝印,上面注明了买者籍贯及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姓名。
10.作文章不用避讳,在庙里祭视不用避讳,在君王面前不避自己父祖的名讳。
读音:fù,fǔ
[fù]
[ fù ]1. 爸爸,母亲的丈夫:父母。父辈。父子。父兄。
2. 对男性长辈的称呼:父老(一国或一乡的长者,亦指古代乡里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 fǔ ]1. 老年人:田父。渔父。
2. 同“甫”。
读音:zǔ
[zǔ]
(1)(名)父母亲的上一辈:~父|~母。
(2)(名)祖宗:~产|~坟|~籍|~上|~业|~遗。
(3)(名)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师|鼻~。
(4)(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