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言
【拼音】:wàng yán
【注音】:ㄨㄤˋ一ㄢˊ
【结构】:忘(上下结构)言(独体结构)
【简体】:忘言
【繁体】:忘言
词语解释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忘其所言;不须言说。忘言[wàngyán]⒈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基础解释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
引证解释⒈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引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三国魏曹植《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宋陈师道《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⒉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引《晋书·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唐韩愈《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⒊忘其所言;不须言说。引明沉德符《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网络解释忘言忘言,汉语词汇。
释义1、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
汉语大词典(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三国魏曹植《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须发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宋陈师道《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唐韩愈《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明沈德符《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国语辞典不藉言语而心领神会。忘言[wàngyán]⒈不藉言语而心领神会。引《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〇首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辞典修订版不藉言语而心领神会。《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零首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他释义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1.欲辨已忘言。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2.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纳兰容若。
3.在庄子那里,“得意忘言”中的“意”,既可以指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也可以指向形而上的“道”。
4.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
5.有时要感谢生活中的那些挫折和伤害,正是它们成就了你的隐忍、含蓄、修行。让你懂得日暮苍山之美,让你在渐渐远离那些是非和世俗时知道此中有真意,不辩亦忘言。无论何时,沉默和守口如瓶都是人生中最美好和最难以做到的境界。雪小禅。
6.今失而复得,竟恍若梦中一般,一时忘言。
7.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8.我唱,我写,我藏,我找,这绵延的故事还未了,我爱,我恨,我哭,我笑,人生一场大梦,夜落不觉晓,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睡去,已忘言语已忘我。
9.曲终了灯未尽月积水带露去,衣袖沾湿不要紧,人不见数峰青东篱下一身轻,缤纷落英忘了路远近,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已忘言语已忘吾。
10.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音:wàng
[wàng]
(动)忘记:~掉|难~。
读音:yán
[yán]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