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时
【拼音】:zhāi shí
【结构】:斋(上下结构)时(左右结构)
【繁体】:齋時
【拼音】:zhāi shí
词语解释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斋时[zhāishí]⒈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引证解释⒈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引唐白居易《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鐘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鉢也,次鸣大鐘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説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网络解释斋时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唐白居易《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钟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钵也,次鸣大钟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说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网友释义斋时,读音为zhāishí,汉语词语,意思是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出自《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
汉语大词典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唐白居易《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钟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钵也,次鸣大钟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说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其他释义1.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1.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王昌龄
读音:zhāi
[zhāi]
(1)(动)斋戒。
(2)(名)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
(3)(动)舍饭给僧人:~僧。
(4)(名)屋舍:书~|新~。
读音:shí
[shí]
1.时间(对空间而言):~空观念。
2.时代;时候:古~。唐~。战~。
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4.指规定的时间:按~上班。过~作废。
5.季节:四~如春。
6.现在的;当时的:~事。~兴。
7.时俗;时尚:入~。
8.副词。时常:~~。~有错误。
9.有时候:~阴~晴。
10.时机:不误农~。